北川中學校長劉亞春:師生共鑄愛的豐碑 | |
武警某師參謀長王毅:31小時生死挺進震中汶川 | |
廣東抗震救災醫療隊護士刁冬梅:白衣戰士托起生命的希望 | |
都江堰市向峨鄉黨委書記羅鴻亮:震不垮的戰鬥堡壘 | |
成都公安消防支隊支隊長孫國利:不放過每一個角落 不放棄每一個生命 | |
成都軍區某陸航團政委張曉峰:為災區人民架起空中生命通道 | |
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汶川?向世界報道 |
央視網消息: 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于6月11日上午9:30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以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在報告會上的發言。 點擊觀看視頻>>>
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做報告
汶川•向世界報道
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是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5月12號,在珠峰呆了一個月之後我回到了拉薩,還沉浸在奧運火炬珠峰傳遞報道成功的喜悅中,大地震發生了。北京、台灣、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應是:唐山大地震影響到了14個省,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災難,而前方災情不明!情況不明的時候是最需要記者的時候!我得去現場!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後的第一原則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滿兩歲的兒子。但是這時候到一線去,不是我個人的選擇而是一種職業的天性。
經批准,5月13號,我擠上了震後拉薩飛往成都的第一班飛機。
幫助外面的人搞清災區的情況是這個時候記者的第一責任。太多太多災區的情況,搶險救災的人要知道,受災的群眾要知道,黨中央要知道。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從未有過的沉重。到達四川的當天下午,我們報道組立即動身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北川。
交通斷了,通訊斷了,余震不斷。儘管做了心理準備,災難還是擊碎了我的想象。要快,要讓外面儘快了解災區的情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雨中發回了我在災區的第一條報道。
路,是生命線,也是搶險救災的關鍵。奔向震中的途中我不停地問自己:災區的路到底怎麼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為什麼還不能打通?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把鏡頭對準這條路,去引導人們的視線。
5月14號,我沿著汶川方向,奔向213國道,踏進了打通道路的現場。觀眾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幾乎半座山塌下來,路不見了。而這條路原本只有7、8米寬,一邊在塌方,一邊是臨著岷江的懸崖。工作人員上得去,但是展不開。這條報道,也許不那麼驚心動魄,但是它把大家的疑問解開了,責難不見了,人們焦急的心情也冷靜下來,開始積極地幫著出主意,怎樣才能使修路的進展快一些。
在災區的人民處在驚恐與悲傷中的時候,特別需要鼓起勇氣,在廢墟上沒有比活著把人救出來更讓人振奮的了。5月14號,都江堰的幸福小區發現了倖存者,救援者開始與死神搏鬥。我想雖然壓在廢墟下的人我們連姓名都不知道,但電視機前有無數的人關心著她注視著她。我想讓他們看到:堅持,奮鬥,我們就一定能獲得重生!我向現場的領導建議直播救援過程。那天晚上,我知道很多人都守在電視機前,他們的心通過我們的直播與災區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那一片廢墟有三層樓高,裏面充滿了空洞和尖利的鋼筋,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整個直播過程中,我被指定站在一個巴掌大的位置,只能説不能動。四川臺的攝像張業偉在黑暗中拍攝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要緊盯著尋像器裏的畫面,余光還要觀察周圍的情況,根本顧不上腳底下。在起吊一塊水泥板時,我們腳下的斷梁被拉動了,原本安全的地方變得很危險。但消防官兵繼續救人,我們也繼續報道,沒有人離開。戰士們緊張有序又小心翼翼,我們的鏡頭儘量地靠近跟隨。幾個小時後,受困者終於被抬出來了,她活著!現場一片歡呼聲,我的耳機裏也傳來北京演播室裏的歡呼聲。我知道,電視機前守候的人們也會歡呼。我在現場用最大的力氣喊著:"這歡呼是對生命的禮讚!"外面的人不拋棄,裏面的人不放棄!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樣是英雄!這,就是我們一線記者要傳遞的精神--以人為本。
5月15號,我們跟著部隊徒步奔向震中,因為兩件事情要讓觀眾搞明白:第一,震中的鄉親們情況到底怎麼樣?他們最需要什麼?第二,進去救援的戰士們要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怎麼解決這些困難?
行進的路,有時候我覺得比在珠峰還難。那不是一條安靜地等你踏上去的路,不斷的余震、鬆軟的塌方層、滾落的石塊,危險無處不在。一個滾石區,我們剛通過不久就再次塌方,半個山體撲下來,覆蓋了我們經過的道路。我們沒停下腳步,邊走邊拍。
經過不停頓的9個小時,我們緊隨部隊到達漩口鎮,那已經是5月16號的淩晨一點。緊張、饑餓、勞累,我真的想躺下什麼也不做,但一想那麼多人等著裏面的消息,我們立即投入採訪工作。天濛濛亮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幾根從廢墟裏撿來的木頭蒙上一塊塑料布就是帳篷了,外面整整齊齊放著三塊牌子:漩口鎮黨委、漩口鎮人大、漩口鎮政府。旁邊,戰士們已經展開了救援,當地的鄉親們給部隊送來了他們僅有的蔬菜。那場景,在我的頭腦中定格了,那畫面讓我震撼:災難降臨了,但我們有黨在、有政府在、有人民軍隊在,老百姓就有信心在!於是,我們用了一個長長的鏡頭。我要用這個畫面把這樣的信心傳遞給全世界。
5月17號,我們進入汶川亟待救援的"孤島"耿達鄉。面對滿目瘡痍,無論誰到現場都會有一種揪心的痛。可當問到受災群眾缺什麼,需要什麼幫助的時候,有一位受災的群眾對我説:"給我們送點玉米種子來吧,趕著現在種下去,秋天我們就有吃的了。"那不是一句當時就會讓人熱淚盈眶的話,卻讓我心裏反復回味。這就是我們最質樸的鄉親,遭受了那麼大的災害,失去了那麼多親人,但他們想要的卻是種子!種子不就是希望嗎?這就是我們那麼多人奔赴災區的原因啊!我就是要把這希望的聲音傳遞出去,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人民的偉大與堅強!
觀眾打電話給我,説:你真棒,在鏡頭裏總是那麼冷靜。其實我也哭過,面對那樣的災情,面對受災的鄉親,面對滿目的英雄,淚水有時是控制不了的。5月20號我到都江堰去拍攝尋找處理遺體的情況,雖然救援人員很早就知道遺體在哪,但是為了死者的尊嚴,戰士們都是用手扒手挖。當聽説遇難者是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母親在災難來臨時跪著用身體保護孩子,我完全失控了,轉身躲進一個帳篷裏放縱淚水噴涌而出,我要把我心裏的痛哭出去,我要把所有的積鬱都哭出去,擦乾了眼淚,我才走出帳篷。在鏡頭面前我努力保持著堅強和理性。不哭,在心裏,我始終這樣提醒自己,災區不需要眼淚,災區需要我們的堅強去支撐,需要我們的關愛去撫慰,需要我們去盡記者的天職。
在災區可能有數千名記者,中央電視臺先後有數百名記者前往一線,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
和我一起強行軍9小時的攝像張春喜已經51歲了。為了多帶設備,他必須少帶水和食物。戰士走,他邊走邊拍,戰士停下休息他還在拍。進入震中因為胸悶他一直不敢躺下, 他有心臟病,還是平足!
我的同事冀惠彥大校,55歲了,從戰場到各種搶險救災都衝在前面。他在災區是靠著臨時從辦公桌上抓來的一把降壓藥支撐著。在從水上衝擊映秀時,滾石的涌浪打翻了衝鋒舟,落水後他始終沒有放掉手裏的攝像機,死裏逃生,一上岸就去發消息,為的是讓觀眾和受災群眾看到:又一條生命線打通了!
我的4個進行航拍的同事曾經被困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兩天多的時間,靠吃野果堅持著。天氣多變,地形複雜,山谷裏各種切變風對他們簡單的飛行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為搶險救災進行航空拍攝!
一份幫助,乘以13億就能幫災區度過難關!一份關愛,乘以13億就會變成愛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億就是中國人的脊梁!
而在災區奮戰的記者,就是要用手中的筆、手中的話筒、手中的鏡頭去做好這個乘法!
大災難中,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一個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萬眾一心,共赴國難!
大災難中,我們用最人性的方式,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一個國家的堅韌與大愛!
這就是最真實的中國,我的祖國!謝謝大家!
附:張泉靈簡歷:
有“北大才女”之稱的張泉靈,是《東方時空》的主持人,祖籍浙江寧波,1973年出生於上海,199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1997年考入中央電視臺國際部。在校期間主持了北大與央視共同製作的《中華文明之光》。進入央視後,先後擔任《中國報道》記者、編導、主持人、《東方時空》總主持人、《人物週刊》《新聞會客廳》等節目的主持人。
張泉靈先後主持了跨世紀慶典的直播、張健橫渡英吉利海峽、雅典奧運會、連戰及宋楚瑜大陸之行等大型直播活動,同時還以記者身份深入到抗擊非典第一線、羅布泊無人區、阿富汗戰亂地震災區等做連線報道。並連續多年擔任《一年又一年》節目的主持人。張泉靈每每以其大氣的表現和得體的談吐,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成為央視具有大型直播節目主持能力的主持人之一。
責編: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