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5月22日電題:“生命之鷹”衝破死亡陰霾──成都軍區某陸航團抗震救災紀實
記者劉永華、李宣良、朱映濤
每一次旋翼轟鳴,都意味著希望來臨。
每一次雲中穿梭,都有生命得到拯救。
是他們──成都軍區某陸航團官兵,為災區人民帶來了生的希望。
突破“生命孤島”
5月12日下午4時,地震剛發生一個半小時,陸航團的兩架直升機就騰空而起,直飛災區。
團政委張曉峰説:“12日下午14時28分,大地突然顫抖起來,老式營房裏,大片的水泥塊‘嘩嘩’直往下掉。沒有任何命令,官兵們不約而同地衝向機庫,短短半個小時內,所有直升機安全轉移到了停機坪上。”
軍事會議在停機坪上緊急召開,飛行員們紛紛拿出作業包,開始預先飛行準備。
“雖然當時我們還不知道目標是哪,但西南地區只要一有災害發生,我們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團長余志榮説。
當天下午,直升機穿越低矮的陰雲,先後飛抵汶川、北川上空,拍了大量的圖片、錄像,為上級正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災區地處高原,山高谷深,崎嶇難行。強烈的地震造成山體大面積滑坡,通往山區的公路上到處都是塌方,超過70%的路面損壞,橋梁全部被毀。地震之後又下起了大雨,一個個重災區與外界斷掉聯絡,成為“生命孤島”。
救援,刻不容緩!陸航團奉命不間斷全力支援災區。
14日8時52分,兩架“黑鷹”從山谷中破霧而出,降落在震中汶川縣映秀鎮鎮外的空地上。2000多名已經在廢墟中苦苦煎熬了30小時的受災群眾歡呼起來,淚水模糊了人們的眼睛。
12日起,陸航團的直升機多次試圖強行機降汶川縣城和映秀鎮,但每一次都被滂沱的大雨和密布的陰雲逼了回來。
14日晨,天氣稍有好轉,陸航團的直升機立刻滿載救援物資接二連三地起飛。汶川、茂縣、理縣、映秀……一天超過80架次的大密度飛行,開闢出一個個通往重災區的空中橋梁。
藥品、食品、救援人員……通過空中橋梁源源不斷地運進災區;壓傷、摔傷的各類傷員爭分奪秒地被運了出去……僅映秀鎮一地,短短3天就運走了200多名重傷員,運來了大批食品和藥品,災情得以迅速緩解。
沒有東西能阻擋“神鷹”的翅膀
“説實話,我寧願沒有這樣的任務。”家在阿壩州小金縣的藏族飛行員余德文説,“每次從家鄉上空飛過,看著山谷間倒塌的房屋,我就一陣陣的心酸,想流淚。”
陸航團裏,包括團長余志榮在內,有5名飛行員的家在災區,他們親人還置身於這片生死莫測的群山,音訊全無。
但是,沒有什麼困難能夠遲滯陸航團官兵們全力救災的匆匆腳步。
一次,參謀長楊磊駕機前往理縣接運幾名孕婦。快接近目的地時,山口突然颳起了大風,直升機搖搖晃晃。
“我死死攥住駕駛桿,降了下去。”楊磊説,“要是平時,當時的天候狀況我完全可以選擇返航。但這次,我們多飛一次就能多拉幾個傷員,多救幾個群眾,哪怕只多拉一個也好。”
有著3800飛行小時的副團長姜廣偉總是搶著飛最難的任務。20日上午,他駕機運送水利專家到北川縣勘察。
地震導致北川縣城以西數公里處山體大面積坍塌,截斷河流,形成了一個長10多公里的堰塞湖。受余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湖泊狀況極不穩定。
險情必須及早查明,專家們心急如焚。但地震完全改變了這一帶的地貌,地面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土丘,若強行機降,直升機旋翼必定會與土丘發生碰撞。
姜廣偉藝高人膽大,駕機在湖畔上空盤旋幾圈後,選定地面一個只有五六米高的大土丘,緩緩降低高度。他把直升機懸停在空中,同時打開右側艙門,緩緩向土丘靠攏。就在直升機貼近土丘的瞬間,專家們從懸空的直升機上直接跳上了土丘。
隨著救災的深入展開,陸航團的足跡也在逐漸延伸。
從16日起,救援工作由映秀等震中地區向周邊偏僻山區深入發展。臥龍、耿達、銀杏……每一個邊遠小鎮都回蕩著直升機的轟鳴聲,一支支救援隊伍被直升機輸送到災區的四面八方。
至19日14時,救援部隊在直升機的協助下走進了四川全部40個重災區的405個村社。
每一次行動,都凝聚著全體官兵的心血
“這次任務,是我們團出動規模最大的一次。”團政委張曉峰説。
由於災區情況緊急,空運任務繁重,機組人員每天的飛行時間都遠遠大於平時,有的機組一天要飛8-12個小時。
全軍第一批雙學歷陸航飛行員之一、31歲的副駕駛員錢紅星説:“因為任務區情況複雜,飛一個小時所耗的精力相當於平時飛4個小時,我們晚上執行完任務回來,一倒下就能睡著。”
12日至今,陸航團的每一個官兵都在超負荷地工作著。塔臺指揮員鄧貴芳每天都得在塔臺呆上至少14個小時。“所有的飛行命令都從我這裡發出,”他指著控制臺説,“這次任務,容不得一絲馬虎。”
為了保證飛機正常飛行,機務分隊的官兵們全力以赴。四級士官陳志明和他的戰友們全天都泡在機庫裏,抓緊一切時間檢修飛機。睏了,直升機旁鋪塊帆布就是他們的床;餓了,就啃幾口乾糧。從河北老家來隊探親的妻子就住在營區裏,可一個多星期了,兩人見面也沒能超過3次。
機務分隊長張洪友的家就在不遠的成都龍泉驛區鄉下,父母妻兒都住進了帳篷,他卻忙得連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
一次,一架“黑鷹”剛起飛卻突發機械故障緊急返回。張洪友帶著戰士,只用了5分鐘就順利排除了故障。“這幾天,我們排除故障的速度比平時快多了。”張洪友説。
默默無聞作貢獻的人還有很多。負責機場地面勤務的空軍某場站幹部李偉説,很少有人知道,我們是以全軍級別最低的場站,保障了這次有史以來全軍規模最大的直升機空運行動。
責編:李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