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拉薩5月12日電(記者 拉巴次仁)回溯西藏高原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在中央政府和各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援和關心下,五次重大建設浪潮清晰呈現。
“高路入雲端,天塹變通途”。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西藏“人背畜馱”的歷史,成為高原聯絡祖國內地的“生命線”。從此,祖國內地支援西藏的資金、人才、物力源源不斷地進入西藏,掀起了西藏第一次建設浪潮。
第一條公路建成通車、第一條航線開通、第一個火電廠正式發電……在長達20年的建設中,一系列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如雨後春筍。西藏交通、能源、教育衛生等事業進入起步發展階段,生産力第一次取得質的飛躍,夯實了西藏從封建農奴制社會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
神州大地涌動改革開放大潮之際,中央先後兩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幫助西藏理清經濟發展思路。在實行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的同時,中央決定全國9省市援助西藏建設43項工程。這批援藏工程和羊卓雍湖抽水蓄能電站、羊八井地熱電站、“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合開發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啟動,使西藏掀起了第二次建設浪潮。
一批批項目的建成,使長期以來“靠天種地、望天養畜”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西藏第一次有了現代化建築,自治區財政也結束了長達16年的負增長。
西藏的發展緊跟著全國經濟社會脈搏的律動。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投資48.6億元、由中央和各省市援助建設62項工程。西藏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興建了滿拉水利樞紐工程、沃卡水電站等水利電力項目,建設和改擴建了拉薩貢嘎機場和昌都邦達機場,改建了西藏唯一的國際陸路通道中尼公路,掀起了第三次建設浪潮。
這場規模空前的建設,使西藏的生産力持續發展,糧油肉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全區大部分農牧民實現溫飽。
但是,作為全國唯一不通鐵路的省區,交通“瓶頸”在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制約日益凸顯。以青藏、川藏公路為主的運輸通道,無論從運能運量上,還是從運輸的經濟方便上,都遠遠不能滿足西藏發展的要求。
中央適時決定修建青藏鐵路,並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確定,全國支援西藏建設117個項目;連同林芝機場、直孔電站等項目一起,西藏掀起了第四次建設浪潮。
在這場規模空前的建設浪潮中,西藏在擴展經濟總量的同時,重視經濟結構的調整,狠抓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依託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經濟。同時,在資金投向上重點向農牧區傾斜,近5年間投向農牧區的國家資金近100億元。
2007年3月26日,西藏自治區政府宣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並討論通過,在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間,中央政府將投資超過1000億元,在西藏開展包括青藏鐵路延伸線──拉薩至日喀則段在內的180個項目。這標誌著西藏迎來了第五次建設浪潮。
記者從西藏有關部門獲悉,規劃中的180個項目覆蓋面廣、經濟社會影響巨大。其中,既有能極大改善西藏基礎設施條件的阿裏機場、青藏鐵路延伸線等重大交通項目,也有改變農牧區生産生活條件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村村通”電話、農牧民聚居區基礎設施等項目。其中,超過100億元的資金投入到西藏教育、社會保障、生態平衡等項目上。
根據規劃,西藏2010年將全面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60%以上,基本解決全區人畜飲水和飲水安全問題,80%的建制村通行公路。
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郝鵬説:“這些項目將向基層和農牧區傾斜,把改善廣大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作為首要任務,使農牧民和基層群眾充分享受改革和發展成果。”
責編:趙德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