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2008年3月8日上午9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省主委、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徐輝代表民盟中央在會上發言。
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呼喚制度創新
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成就巨大,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但實事求是地講,無論規模還是質量,離人民滿意還有不小的差距。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後勁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財政投入長期不足,高校大規模快速擴招與基礎條件不足的矛盾凸顯,教學管理、設備水平、師資力量、教育質量均出現“不適應症”。毛入學率快速攀升的同時,高校也背上了高達三四千億元的債務負擔,這個包袱將持續十年以上。據測算,要達到毛入學率30%的預期,還需投入超過1萬億元,按目前投入強度,若完全由財政承擔,則需要40年以上!在義務教育仍需繼續傾斜的情況下,這筆鉅額投入全部依賴政府,顯然不現實。
二是地方公辦高校由於財政支持水平更低,境況更為艱難,其學校數與學生數雖然分別佔全國的92%和85%,教育經費卻僅佔57%。作為經費主要來源的地方政府撥款,到位率只有65%,很多地方高校舉步維艱。
三是民辦高校身陷困境,民間資本畏縮不前。雖然《民辦教育促進法》已經出臺,但在種種因素的衝擊和制約下,民辦高校發展仍然相對滯後,2006年民辦高校在校生和本科生僅佔全國總數的7.6%和1.3%。
世界各國經驗早已證明,政府不可能也不必要包辦全部的高等教育,社會力量是政府之外的又一支重要力量,辦大學的“兩條腿”不應是“財政+學費”,而是“政府+社會”。
我們認為,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呼喚制度創新。其基本思路在於:儘快消除政策樊籬,以多種形式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獨資公辦、國家資本與社會力量合辦、民辦等各類高校互相競爭、共同促進、政府投入、社會力量投入、慈善性捐贈攜手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為此,我們建議:
1.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儘快實施財政性教育投入佔GDP4%的目標,其中,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佔GDP的比例須儘快由目前的不足0.6%提高到1%。
2.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投融資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以服務為中心的政府管理機制,由直接、具體管理轉變為間接、宏觀管理,政府逐步退出教育活動的微觀領域和學校管理的微觀層面,切實為包括民辦教育在內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和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真正實現高校依法自主辦學。優化政策環境,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高等教育,調動社會資金捐資助學的積極性。
3.鼓勵公辦高校採取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金資本投入,建立多元産權結構。公辦高校通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學校董事會、基金會等管理運作模式,大量吸納社會資金。選擇部分地方公辦高校進行改制試點,通過“國有民營”、“股份制”和“全額轉制”等形式,解決高校投入不足和辦學不活的問題,同時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
4.將民辦教育規模發展和層次提高納入高等教育長遠發展規劃,健全高等教育體系。修訂《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完善民辦高校的法人屬性、産權、合理回報等內容,將民辦高等教育從成人教育系統劃入高等教育系統。堅決消除政策歧視,建立財力保障機制,使民辦高校在財政支持、抵押貸款、政府貼息補助、土地徵用等方面與公辦高校享受同等待遇,保證公辦、民辦高校平等競爭。
只有“依法放權、學校自主,政府盡職、社會參與”,才能真正實現高等教育公辦、民辦不僅兩翼齊飛。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有更多的公共財力投入基礎教育,才能進一步加快實現教育公平的進程,推動整個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
責編: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