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2008年3月8日上午9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主席黃瑤(中共),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吳嘉甫(民族)、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劉鴻庥(九三)在會上聯合發言。
2008抗擊特大雪凝災害的體會與啟示
今年1月中旬到2月初,我國南方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低溫雪凝災害。這次災害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持續時間長;二是影響範圍廣;三是冰凍程度重。就貴州而言,這三個方面都突破了歷史極值。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抗災救災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災後重建工作正在全面展開。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抗災救災中,我們有幾點深刻的體會。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是抗災救災工作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二是各級黨委、政府措施有力、黨員幹部身先士卒,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
三是中央國家機關,兄弟省市、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對抗災救災大力支持,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四是人民解放軍在抗災救災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充分反映了他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人民軍隊。
抗擊特大雪凝災害的實踐給我們一些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同時也給我們一些啟示和反思,主要有:
一是冰凍災害向我們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鐘,促使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應急能力。這次特大冰凍災害損失十分巨大。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受災地區的部分黨委、政府的“防寒意識”不強,“防寒機制”不順。
多年來,南方地區的不少幹部群眾在觀念上一直認為,防寒是北方地區的事,與南方地區無關。再加上最近幾年一直是“暖冬”,人們頭腦中更少了“防寒”這根弦。特大雪凝災害襲來時,各地就只好採取臨時的應急措施,工作顯得有些忙亂。這場災害告誡我們,只有各級黨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時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認真制訂相應預案,一旦災情發生,才能有序進行抗災救災,把受災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要有科學的判斷與決策。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今年特大雪凝災害之初,部分同志對災情認識不足,還以為是“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結果雪凝越來越大,不少地方因準備不足而吃了大虧。
三是要建立救災資金多元投入機制。要在加大政府救災投入,發揮財政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廣泛發動社會力量,拓寬救災資金和物資籌集渠道,建立企業、非政府組織、社會民眾、國際社會和災民自己的社會化救災資金投入體系,使災害救助工作更具開放性。
(1)進一步健全完善經常性社會捐助服務網絡。在各大中城市和有條件的小城市結合城市社區建設,確定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點的佈局、規模和管理方式,實現社會捐助活動由集中性、突擊性向經常性、日常性轉變。(2)研究充分利用企業、社會和資本資源,共同推進救災工作的市場化運作。(3)注重按照我國的有關規定和國際公法、國際慣例聯絡和接收國際援助款物。
四是要增強全民防災意識。要有意識地培養公民,使之樹立災害襲來時的自救互救意識。這次受災較大的南方電網,許多電線桿被雪凝壓斷,但在災情最重的貴州大方縣大山鄉,他們的電線桿卻很少被拉斷。原因是災情發生後不久,鄉黨委、政府就動員農民沿電桿線用竹桿打擊冰塊,使之脫落,土辦法辦了大好事。
五是要儘快建立綜合減災管理體系。據了解,我國迄今無綜合防災減災的管理機構和完備的綜合減災管理體系。建議成立由政府及公安、消防、軍隊、信息、氣象、地震、防汛、交通等職能部門共同組成的防災減災體系,逐步把綜合防災減災管理體制上升到“危機綜合管理體制”。同時,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對災害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建立中央和本地區的救災物資儲存、調撥和緊急配送系統,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抗災能力。
六是要精心重建基礎設施。目前,災後重建工作已經全面鋪開,但各地在重建中不要簡單把“災後重建”當成“斷了的電桿拉起來,電線接起來”,而應借這次災後重建之機,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抵禦災害的標準,並將標準法制化,強制執行。
責編: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