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虎”照片引來網民一片質疑。 中新社發 周正龍 攝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七日電 題:“表達權”喚醒“沉默的大多數”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很多年以後,當人們沿著蜿蜒的歷史之路回頭打量色彩駁雜的二00七年的中國,有一個詞也許會被重新提及──表達權。那個時候,這個詞或許已顯得“老土”,但它在二00七年對中國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必定會令後人充滿“溫情與敬意”。
沒趕上互聯網時代到來就已離世的作家王小波發現,大多數中國人“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説,到了私下裏則妙語連珠”,他將這樣的人稱為“沉默的大多數”。互聯網的勃興,似乎解除了頂在中國人頭上的這條“咒語”,人們越來越敢於公開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在二00七年,這種表達的權利,對公共決策的影響正在凸顯。
年初,重慶市民楊武站在自家窗口緊握拳頭,此時,他的房子已是一片廢墟之上的“孤島”,他的妻子吳蘋則憑藉法律和個人精明對陣開發商。這對夫妻被冠以“史上最牛釘子戶”的稱號。經過十五個晝夜的對抗,他們獲得九十萬元營業損失補償。面對強勢的開發商,楊武夫婦沒有選擇沉默,而是以獨特的方式申明自己的權利,成為捍衛個人財産權的標誌性人物。
年中,廈門上百萬市民都在轉發同一條短信,號召大家共同行動,抵制有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PX化工項目。在群情醞釀的關口,廈門市政府宣佈緩建PX項目。雖然該項目是否上馬目前仍無定論,但廈門市民群體性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已經改變了長期以來的項目決策程序。
年末,一隻色彩斑斕的華南虎出現在陜西農民周正龍拍攝的照片中,周聲稱自己抓拍到已經絕跡二十多年的野生華南虎,隨即引來網民一片質疑。層層推進的“華南虎照片事件”,是一次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意表達,它依託的是來自民間的自發力量和網絡平臺,昭示著中國民眾並不缺乏權利意識與探求真相的精神。
這一年,從北京的“酒仙橋危改”到無錫的“太湖藍藻”,從遼寧的“鋼水案”到山西的“黑磚窯”,中國人的表達欲透過互聯網奔涌而出。人們正在認識到,網絡不再只是一個消遣解悶的“娛樂場”,也是一個維護自身權益、推動社會文明的“話語場”。
繼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表達權”的概念後,十七大報告再度把“表達權”列為公民的四項基本權利之一。近年來,在中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民意的影響力逐漸上升。比如醫療體制改革方案,座談會、聽證會成了常用的表達工具。在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過程中,政府通過網絡徵求公眾意見。
習慣於讓權威替自己作主的升斗小民,開始學習展現自己的立場,主張自己的權利。習慣於“不爭論”的中國社會,開始學習尊重他人的不同聲音,以包容的心態對待不同利益主體的相互博弈。
但這種學習看起來還需要一個過程,傳統的思維和現實的利益糾葛仍然在影響人們正常行使表達的權利。去年,重慶市彭水縣幹部秦中飛,因一則針砭時弊的短信詩詞涉嫌誹謗被刑拘,繼而被逮捕。後來,該案被認定為錯案,秦中飛無罪獲釋,並獲得國家賠償。類似的事件還有今年夏天濟南暴雨時的網友“紅鑽帝國”被拘事件。
與其他權利一樣,自由表達的權利也不是天賦的,而是人們經過無數次努力爭取來的。二00七年,中國人在爭取這一權利的征途上步履鏗鏘。(完)
責編:王玉西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