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從十七大看中國財稅改革新走向

 

CCTV.com  2007年11月15日 16:41  來源:新華網  
專題: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

    協調發展 關注民生

    ──從十七大看中國財稅改革新走向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 王宇、韓潔)從5年前國家財政收入不足2萬億元,到2006年接近4萬億元,再到今年有望突破5萬億元,短短5年間國家財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國家的“錢袋子”漸漸鼓了起來。在國家財政收入連年兩位數高增長的基礎上,如何讓財稅政策更加有利於科學發展,如何通過財稅手段做到公平與效益兼顧,這已成為中國財稅改革亟須解決的問題。

    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一系列揭示中國財稅改革脈絡的政策在十七大上被明確提出。

    構建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

    十七大報告指出,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當前,我國財政收入增長較快,這是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企業經濟效益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的。但還應當看到,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還不高,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的代價還比較大。重工業特別是高能耗産業的快速增長消耗了大量資源、增加了污染排放。

    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GDP總量佔到世界總量的5.5%左右,但我國為此消耗的標準煤、鋼材和水泥,分別約佔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

    從近年來的松花江水污染,到治理淮河,再到太湖藍藻事件,中國經濟發展也付出了環境污染的沉重代價。

    正是基於當前的嚴峻形勢,報告提出了要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財政部部長謝旭人進一步解釋認為:這就需要深化稅制改革,全面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促進企業公平競爭。改革資源稅制度,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利用。研究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分配作用。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和支持節能減排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今年以來,國家加大了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有利於科學發展、抑制“兩高一資”産品出口、支持節能減排、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財稅“組合拳”措施,著力於科學發展的財稅改革大幕已然拉開。

    據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後,財政政策將進一步加大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對節能減排工作的支持,要完善資源、環境財稅政策,調整污染收費政策,促進“兩高一資”産品承擔其應承擔的社會成本。同時,實施節能降耗以及資源環保方面的財稅激勵措施,不斷完善有利於節能減排的財稅政策體系,實現節能減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罰。

  

    以民生財政讓更多人享受稅收高增長帶來的成果

    十七大報告通篇閃耀著關注民生的思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多有利於百姓生活的財政政策有望出臺。

    報告指出,將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範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

    如何進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投入?對此謝旭人指出,要加大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特別是要增加“三農”、教育、科技、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出力度。

    國家財稅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教授安體富認為,在使用上,國家稅收應繼續向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産品方面傾斜,稅收的增長不是目的,應該讓更多人享有稅收高增長帶來的成果。

    近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財政支出堅持以人為本,重點向農村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困難基層、困難群眾傾斜,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國家正在實施民生財政的“加減法”:一方面有針對性地減輕稅負,另一方面,正把更多財力投入民生和公共事業中來。隨著實施減免農業稅這一龍頭政策的出臺,政府向農業傾斜、向公共事業、向低收入群體傾斜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2005年,國家免徵了牧業稅和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産稅;去年起,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了農業稅免徵。居民個人所得稅工薪收入扣除額由每月800元提高至每月1600元。今年起,國家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惠及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

    國家對公共衛生事業的財力支出連年提高。2006年,全國公共衛生支出達到1312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增長107%。2007年,中央財政又安排醫療衛生支出312.76億元,比2006年增長86.8%。

    經濟學家林兆木認為,報告提到2020年要建成小康社會,收入分配將更加公平。按照十七大部署,國家將逐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加注重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提高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公共財政用於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建設的投入將持續增加,城鄉居民享有的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將顯著增加。

    用更多財稅貨幣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十七大報告提出,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産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當前,由於國際收支持續呈“雙順差”,銀行資金充裕、放貸衝動較強已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流動性過剩問題已影響到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此,今年以來,央行頻繁動用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行票據等貨幣政策工具,同時輔之以降低出口退稅率、提高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調減利息稅稅率、發行特別國債等財稅政策……透過一招緊接一招的調控措施可以看出,國家宏觀調控手段已從較多運用貨幣政策,轉向更加注重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認為,報告對完善宏觀調控的具體內容做了原則性規定,指明了我國未來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方向和根本原則,將更加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專家指出,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兩大政策工具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有所長。貨幣政策主要針對總量調控,財政政策可以通過政策的差別設計,實現對經濟結構的調控。在加大支持宏觀調控力度的同時,財政政策也在加強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效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今年6月份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購匯。

    “特別國債的發行將成為我國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新起點,下一步我國將在更多方面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李揚説。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三季度例會指出,將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與包括財政在內其他政策的協調配合。可以預見,今後,國家將“打出”更多的財稅政策組合拳,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推動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責編:李星池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