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播+10月17日,在安徽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合肥濱湖科學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集中展示,聽取當地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等情況介紹。
總書記在智慧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高新科技産品面前駐足細看,不時表達讚賞之意。他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第三次走進安徽關注科技創新。這些年,安徽抓科技創新動作快、力度大、成效明顯。10月18日,在聽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總書記為安徽科技創新發展進一步指路——“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四鏈’深度融合”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詞,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關於“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部署,是推動産業鏈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2024年7月5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暨人工智慧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WAIC 2024)上,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展示“十八金剛”人形機器人先鋒陣列。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加劇,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優化資金鏈、完善人才鏈,促進“四鏈”深度融合,已成為我國提升創新整體效能、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路徑和必然選擇。
如何用全局視野、鏈式思維,做好“四鏈”深度融合?答案就在一個“融”字。
強化創新鏈,激活“動力源”,以科技創新賦能産業升級。“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關鍵靠創新。我國已是全球公認的製造大國,但在整個産業鏈中,關鍵核心技術的國際依賴性依然嚴重。唯有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健全“産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機制,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有的放矢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才能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佔據先機、贏得主動。
完善産業鏈,夯實“壓艙石”,促進科技創新衍生新興産業。科研成果産業化轉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但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前瞻佈局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發展未來産業,仍然是創新大國不斷發展的思路。按照總書記要求,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堅定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路徑,推動傳統産業更新迭代。推動新興産業搶灘佈局,搶佔新風口、開闢新賽道、打造新模式,推動新興産業裂變式、爆發式發展,勢在必行。
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借助資本力量促進産業化發展。科技進步需要資金投入,資本獲取收益也需要借助科技力量。資金是産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血液”。拓寬資金供給渠道,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一攬子綜合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方能讓資金真正成為“四鏈”融合的源頭活水。此次考察,總書記提出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正是其題中之義。
依託“三鏈”提升人才鏈,築牢“硬支撐”。總書記常説“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正是串聯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的核心要素。“四鏈”融合越向縱深推進,就越需要人才資源協同整合。聚焦重點産業領域發展需求,通過“一事一議”“揭榜挂帥”等方式,大力引進培育科技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團隊。加大青年人才儲備力度,建立系統全面的青年後備人才引育體系。加快推動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匯,造就一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動“四鏈”深度融合,人才鏈是主體力量。
“四鏈”融合的本質在於能形成多鏈融合的産業可持續創新生態,是為了解決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科技創新“孤島現象”,是破解科研與經濟“兩張皮”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要。
在蕪湖市某新能源汽車生産車間裏,工人在進行組裝生産作業。
近年來,我國把“四鏈”融合作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要部署,全社會創新投入顯著增加,全國各地不斷探索出臺柔性引才政策,打造高水平創新高地、産業高地。
總書記此次考察的安徽,經過多年深耕,已經摸索出“科創+産業”“龍頭+配套”等符合産業發展邏輯且行之有效的打法,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等一批新興産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一批世界級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在安徽涌現。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我國部分産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一些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創新活動存在碎片化、孤島化問題,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尚未完全形成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人生能有幾回搏”“放開手腳創新創造”,此次安徽考察,總書記再次鼓勵科研工作者不斷創新。
找準融合着力點,推動“四鏈”深度融合,集中資源、協同作戰,定能贏得優勢、爭得主動。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李珊珊
視 覺丨顏妮
校 對丨李丹 孫曉媛 毛長志 李英卓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支 持丨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