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發佈的最新聲明稱,沒有證據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並擁有抗體的人群可避免二次感染。因此,WHO建議抗體檢測只被用於研究目的,而不應當以此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安全復工。
其給出的理由是:一方面,抗體檢測的準確性尚不明確;另一方面,如果以是否獲得新冠病毒抗體作為復工標準,抗體檢測為陽性的人可能會忽略公共衛生建議,將會增加疫情傳播風險。
不是每個被感染者都會産生抗體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除了核酸檢測這一確診及治愈的硬標準,抗體檢測也越來越多地被世界各國採用,尤其是應用在病程中後期的檢測中。據天津某生物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周澤奇介紹,核酸檢測是確認感染的“直接證據”,只要核酸檢測呈陽性,就可確診感染;而抗體檢測是“間接證據”,如果抗體檢測陽性,可以確定被試者已經或曾經被新冠病毒感染,甚至可以通過抗體的不同類型與含量來判斷病人的病程。
他表示,核酸檢測的優點是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可以很快發現尚無症狀的感染者,並及早防控病情發展,縮短或避免病程惡化,有助於疫情早期防控。相比之下,抗體檢測更適用於急性感染、復發感染患者的篩查及大規模篩查。顧名思義,抗體檢測要在産生抗體之後進行才有意義,一般情況下感染後十天左右,新冠肺炎病人體內陸續産生IgM、IgG抗體,通過檢測血清中是否存在這些特異性抗體,可以判斷被試者是否曾被感染。
不過,不是每個被感染者都會産生抗體,有了抗體也不等於恢復健康。抗體反應的強度取決於年齡、患者體質狀況、新冠病毒感染的嚴重程度等多種因素;患者抗體檢測呈陽性也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具有足夠的特異性中和抗體才能形成有效的抗體免疫能力。這也是為什麼WHO不建議以抗體檢測結果決定是否復工的原因。
對抗病毒需要足夠量的特異性中和抗體
據周澤奇介紹,一項復旦大學的研究對175例輕度症狀康復患者的血漿進行了篩選,175個患者中,儘管病毒核酸陽性,但30%的人抗體滴度很低,其中10人甚至無法檢出抗體。即使出院後再復查,也依然沒有抗體檢出,這説明他們的康復更多依靠T細胞發生免疫作用的“細胞免疫”。WHO同樣在聲明中指出,現有研究大多數表明新冠感染者恢復之後會擁有對新冠病毒的抗體,不過其中一些人的血液中抗體水平較低。
並且,目前尚無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抗體可賦予人體避免二次感染的免疫力。
“目前的抗體檢測試劑盒可以檢測出病人體內是否有抗體存在,但還難以判斷是特異性中和抗體還是非特異性抗體。而有效的抗體免疫需要足夠的、強大的特異性中和抗體。”周澤奇説,如果患者抗體檢測呈陽性,但並不擁有足夠的特異性中和抗體,依然沒有保障長期免疫、免於病毒重復感染與傳播的免疫能力。如果碰上病毒感染季節,免疫體質變弱或有基礎病等情況,就可能出現二次感染與傳播。
“不過,核酸檢測的敏感性存在差異,血清學抗體檢測是很好的補充手段。”周澤奇表示。中央防疫領導小組已經明確提出,各地尤其是重點疫區,要通過核酸及血清抗體檢測進行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通過多元化的檢測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支持與幫助防疫和復産復工複學,恢復正常生活。”周澤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