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播+ 臨近年尾,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指出,要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無論外部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始終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國內外多個場合發表對中國經濟形勢的看法,向社會各界傳遞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指明了未來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立足點。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我們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關鍵,習近平深諳其中之道。
在河南考察時,他説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
在甘肅考察時,他説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做強實體經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發展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在天津考察時,他説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經濟不能脫實向虛。要扭住實體經濟不放,繼續不懈奮鬥,扎紮實實攀登世界高峰。
……
堅定目標,明確抓手。11月份,大中小型企業景氣普遍回升,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50.2%,時隔6個月重歸景氣區間,並創下年內第二高紀錄。1至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6%。實體經濟在發展中穩預期、增定力、強動能。
實體經濟活躍的同時,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也在不斷深入。不容忽視的是,轉型必然伴隨著陣痛,困難阻礙在所難免,但發展實體經濟急不得、躁不得,需要久久為功、精準施策。正如習近平所説:“做企業、做事業,不是僅僅賺幾個錢的問題。做實體經濟,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一個主業,這是本分。”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經濟進行了一場深刻變革。新時代,我們不再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而是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平衡、協調、可持續。
創新紅利持續釋放,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今年上半年,幾十家國家級、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陸續落地;截至7月,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已超過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超過四成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據7月份數據顯示,我國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接近60%。
“創新發展是引領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得益於創新發展,近年來,中國被視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主引擎”,在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排名連續4年上升,提升到第14位。
“中國高度重視創新發展,把新一代人工智慧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産業優化升級、生産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在世界經濟發展面臨抉擇性的關鍵當口,改革創新的旗幟上,歷史地寫下了中國答案。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中國市場這麼大,歡迎大家都來看看”“中國將張開雙臂,為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習近平懇切的話語彰顯了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責任擔當。
6月30日,中國發佈新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由48條減至40條,同時發佈2019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産業目錄,較大幅度增加鼓勵外商投資領域。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既發展自己又造福世界是中國的真誠願望。今年前11個月,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保持了9.9%的高位增長勢頭,同時,對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6.8%和5.7%,日趨多元化的外貿“朋友圈”讓我國外貿發展韌性十足。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砥礪前行,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中國奇跡”。回顧過去,放眼未來,我們應該明確: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編輯:黃佐春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