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 又到一年食蛇時

來源:廣州日報  |  2019年12月03日 10:01
廣州日報 | 2019年12月03日 10:01
原標題:秋風起,三蛇肥
正在加載

  口味蛇

  酥炸檸檬蛇碌

  蔥油焗蛇

  蛇羹

  秋風起,三蛇肥。廣東人食蛇的歷史已有上千年,蛇饌早已成為廣府粵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宋代,朱沃的《萍州可談》中就有“廣南食蛇,市中賣蛇羹”的記錄;李時珍亦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南人嗜蛇……肉極鮮美”。秋冬起,蛇的體內貯藏了冬眠所需營養,故而迎來肥美時期。

  酥炸肥蛇碌 皮脆肉白嫩

  入冬以後的蛇,開始囤肥自己,好過冷冬。它可能要比平日裏肥上好幾倍。廣州傳統飲食中素來有蛇饌,如蛇羹、蛇絲、蛇碌等等。椒鹽蛇碌是目前市面上見得最多的蛇碌吃法,濱江西路上的惠食佳今年有新招,創出一道“酥炸檸檬蛇碌”。幹身爽利的蛇碌如同金元寶一般鼎立於銀盤之上,清晰的紋路,幹爽而酥脆的外皮。一上桌來,服務員提醒須要馬上品味,不然珍貴的汁水將流失。

  吃蛇碌就不要顧及什麼紳士淑女的形象了,大可放下筷子,擦乾凈雙手,掂起蛇碌的兩角,從左往右撕著吃,順著紋路,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能最到位地品味蛇肉的質感與滋味。錯了路數,那你可能要埋怨廚師怎麼選了這麼柴的肉。酥炸蛇碌是要第一時間賞味的。在正確的時間裏,用正確的方式吃,你能吃到酥炸的皮下那白嫩而帶肉汁的蛇肉,嬌嫩不已。比起普通的椒鹽漿,這一層酥炸漿要軟薄得多。主廚發哥説,酥炸是從椒鹽演變而來的。二者不同在於酥炸要求炸到表面酥,在炸制時,油溫相對比椒鹽烹制所用的油溫低一些,否則容易窿,一般2分鐘即可,迅速鎖住裏面的肉質。而椒鹽採用很高的油溫炸,炸到脆。這其中的微妙,需要有深厚功底的廚師把握。炸的時候,會略加檸檬絲,為蛇碌帶來味道。

  “太史蛇羹配有檸檬絲,因此在做椒鹽蛇碌時,我們也配搭上檸檬。”發哥説,這道菜,水律蛇與海豹蛇都可以做,並且連皮制,方有這口感。上碟時,再撒上檸檬絲與白菊花,甚為雅致。

  談及太史蛇羹,雖始於太史公,但後來的廚者們亦發揮創新力,在太史蛇羹的基礎上改良創新。發哥所做的蛇羹,湯底用蛇骨和蛇皮熬製而成,清冽而不厚重,配搭清甜白嫩的蛇肉與蛇皮絲,加馬蹄、竹蔗、胡椒粉、木耳、木耳絲、菇絲、檸檬絲等,口感豐富,層次多元。同樣是一個須趁熱吃的菜肴,否則容易出水。蛇絲用以作湯羹,蛇絲則用來做蛇絲飯。

  大刀起小蛇 腩片陣陣香

  明哥見證了近三十年來蛇肴在餐飲市場上的發展。他説,早期人們吃蛇,主要以蛇湯蛇羹為主,再到拆蛇片打邊爐,後來演變到椒鹽蛇、瓦鐣燜蛇、蒜香蛇、瓦鐣蛇等吃法。外係菜係的融合,讓蛇肴的菜品和口味愈加豐富。在明哥主理的品龍餐廳中,除了傳統的椒鹽蛇、生炒蛇絲、蛇腩邊爐等,還有湘味的口味蛇等。店內並無菜牌,明哥“豪言”:只要食客説得出來的吃法,他們都能嘗試做出來。這家食蛇專門店近來內外都坐滿了來打蛇窩的資深食客。明哥説,店內的高湯有別於他家,他用蛇骨與頭尾熬湯,每日熬上60升的高湯。

  明哥説,蛇的處理方法不外乎5種:連皮帶肉蛇碌;去皮凈肉蛇片;去皮蛇碌;連皮帶肉腩片;起“筒蛇”。其中,最難的是起“筒蛇”,不須對蛇開刀開肚,卻能將裏面的中骨以及內臟去除,整條蛇依舊保持完整。通常只有大約2兩/條的幼蛇才能如此處理,熟手技工只需要3分鐘就可以起出“筒蛇”來。做法越簡單越好,高湯焯即可。除了“筒蛇”,明哥和他的徒弟們還有一招高招:大刀起小蛇腩片。當年,明哥用一把大刀起一條三四兩的蛇腩片,功夫名揚珠三角。

  蔥油焗蛇吃的是焦香,而“龍中飛翼”凸顯的是清甜。明哥用的是1斤到1斤半的水律蛇,以椒鹽做法製作。自然地卷成一圈,吃的時候需要扯直開來,從左到右一撕咬,白嫩的蛇肉輕而易舉地就到嘴裏了。

  “黃肚仔”在市面上少見,明哥好不容易蒐羅到,在店內限量供應。所謂“黃肚仔”是指蛇肚間帶有亮黃色的榕蛇,肉質清香嫩滑。明哥稱,一般6兩~7兩的最美味,起片以後打邊爐即可。

  “吃蛇三品”

  目前,市面上入饌的蛇都為養殖蛇,主要有海豹蛇、水律蛇和榕蛇,這三種皆為無毒蛇。在從事烹蛇行業30餘年的粵菜師傅明哥看來,水律蛇風味最佳,品質上佳的水律蛇只需清水烹煮,其香飄足10米,勾人垂涎。就算是勉強過得去的水律蛇,清水一烹,也能在3米之內散發香氣。

  相比之下,榕蛇和海豹蛇少了那點甜,但蛇香亦足。水律蛇的做法多樣,包括反骨、椒鹽、蔥油、鹽焗、瓦鐣煀。(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繁瑩)

編輯:王若怡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秋冬季 又到一年食蛇時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