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兼腫瘤治療中心副主任、廣州地區中青年實力醫生喬貴賓教授
一名小夥子,連續幾個月跑遍全國各大醫院,手裏提著一行李箱的CT片,見到醫生就“跪求”幫他切了肺上小結節。這樣的病人故事其實並不罕見。
日前,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線上“發現肺結節,該怎麼辦?”微課上,廣東省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喬貴賓教授指出,據不完全統計,如果全國近14億人口都去做一次胸部CT檢查,可能1億多人會發現有肺小結節。
肺小結節分良性、惡性,也意味著離癌可遠可近,因而分外讓人緊張無措。發現肺小結節,到底該怎麼辦?喬貴賓一一講述。
病例
小夥拎一箱CT片“求切”
“發現肺小結節,給病人帶來的心理壓力太大了!”喬貴賓感嘆説。
半年多前,一名外省小夥子來到喬貴賓門診,帶著一個大行李箱,一打開裏面滿滿的CT片!原來,此前他體檢發現了肺上有小結節,於是到處找醫生診斷,結果有的説“沒事”,有的説“像肺癌”,弄得他緊張萬分。
為了求醫,小夥子甚至辭職了,每個月做一次CT檢查,“無論是不是癌,都請您幫我手術切了吧!”,小夥子差點跪下了,就連陪著來的他妻子也幫著“求切”:“他一直活在肺癌的陰影裏,太痛苦了!”
可喬貴賓仔細看,判斷非常大可能不是癌,影像特徵全是炎症性的。針對他的情況,喬貴賓帶著他去找心理醫生,診斷為較嚴重的抑鬱症、焦慮症,經過綜合治療逐漸平和下來。至於肺小結節,在喬貴賓的指導下隨訪半年多,完全沒問題。
數據
90%肺小結節是良性的
臨床上,肺小結節發現率非常高,據醫學界估算,全中國近14億人口,如果都去做一次胸部CT,可能1億多人會發現有肺小結節。
儘管如此常見,但很多人不知道,肺結節其實不是病名,而是一項影像學診斷——是人體胸部CT二維成像後,呈現圓的、橢圓的或像雲塊狀的影子,純白或發灰,這樣的影子正常肺裏沒有,所以異常。
而所謂肺小結節,就是影子直徑小于1厘米,如果不是體檢或受傷、因病檢查等偶然發現,人根本不知道肺裏有結節,也無相關不適症狀。
肺小結節有良性、惡性之分。喬貴賓指出,絕大部分人不用緊張,臨床發現,90%是良性的。
良性的第一種情況,肺小結節其實是炎症、疤痕引起的;第二種情況,肺小結節是良性腫瘤,在所有肺小結節裏良性腫瘤佔了大多數,它既不長大,也不往外擴散,對人體沒多大傷害。兩種肺良性小結節很多,比如錯構瘤、炎性肉芽腫、疤痕、淋巴結、炎性結節等。
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因為確實有10%的肺小結節是惡性的,意味著是癌前病變甚至早期肺癌,必須重視。
辨別
如何揪出10%“惡結節”?
喬貴賓説,辨別肺小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一看“顏值”二看“家世”三看成長軌跡,從影子鑒別“形象”。
一看“顏值”,就是從小結節的外形判斷,邊緣光滑、密度均勻,屬於好看的,多屬良性;而不光滑有毛刺、有空洞、有血管氣管影,密度不均勻,屬於不好看,屬於“顏值低”的惡性外形。
二看“家世”,就是有沒有肺癌等惡性腫瘤家族史,直系親屬有得過的話,遺傳因素要考慮。
三看成長軌跡,指的是小結節的發展情況。如果“一看”“二看”都不確定,那就動態觀察它,看它的形態、大小、密度等有沒有變化再定。按國內外專家的共識,小結節的危害與惡變程度低,尤其是小于5毫米,監測到變化、進展時再處理也來得及。
觀察
肺小結節可完全消失
如果肺小結節的良、惡性暫不能辨別清楚,那千萬不能就此放棄,不把“動態觀察”當一回事。
肺小結節消失了,這是動態觀察最好的結果。
動態觀察另一結果,就是小結節沒變化,醫生會認為它是安全的,兩三年,甚至五年八年都不動,良性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要説明的是,因為它的存在,動態觀察需要持續終身,但考慮輻射問題,可以漸漸拉長觀察間隔,比如五六十歲年紀者,可以每年做一次胸部CT;年輕人,兩三年做一做也沒問題。
最後一種動態觀察的結果,就是結節不斷變,越來越大、越來越“醜”、越來越密度高,需要儘快處理。
手術
九成以上微創就搞掂
綜合來説,發現肺小結節很常見,不用慌,處理有三大手段:
第一,對於高度懷疑是癌前病變甚至是早癌的,可進行手術清除,現在大醫院普遍能運用胸腔鏡進行微創手術,九成以上就能“搞掂”了。
第二,對於直徑小于1厘米,判斷良性或模棱兩可的, 一般採取動態觀察,等有變化再手術,來得及。
第三,穿刺活檢。如果高度懷疑是肺惡性腫瘤病灶,一般會建議不必做活檢直接手術,但如果患者身體條件較差,無法承受手術,就需要做穿刺活檢來診斷,再考慮下一步怎麼治療。
預防
年輕時給肺留個“底版”
發現肺小結節,哪怕是惡性的,早癌及時處理,高達九成以上可完全臨床治愈。因此,非常建議肺癌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低密度螺旋CT檢查。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呢?包括:
吸煙者,這是最危險、相關性最高的肺癌發病因素,尤其是重度吸煙者,如煙量超過1包/天、連續20年吸煙;
年齡大於40歲、既往家族裏有過腫瘤或肺癌患者的(尤其是直系親屬),遺傳背景要加強考慮;
年齡大於40歲、以前有過肺病史,比如結核病、慢阻肺、哮喘等,或者患過腫瘤疾病,這説明肺部“環境”受損而導致風險增加;
從事特別職業,比如在礦下或污染特別重的環境下工作。
喬教授指出,考慮近年的肺部發病年輕化、女性增多、不吸煙化,因此建議每年做胸部CT檢查的年齡提前到45歲甚至40歲。此外,胸外科醫生也特別建議,如果有條件,在年輕時做一次肺CT,等於給自己的肺留一個“底版”,萬一生病,可供後面檢查與之對比,幫助準確診斷。(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郝黎、張藍溪、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