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哥本哈根大會:四大議題決定會議成敗(圖)

 

CCTV.com  2009年11月29日 07:5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漫畫:維護家園是人類的責任

  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在即,中國政府26日公佈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中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政府本著對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制定了降低碳排放強度的目標。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卓越的努力,但中國的決心堅定不移,將盡最大可能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和切實行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全球氣候作出貢獻。新華社發

  最近幾週,哥本哈根會議的前景忽明忽暗。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參加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表態,再次燃起了全球對這次會議取得成功的期待。氣候變化問題表面上是環境問題,其實質卻關乎政治和經濟問題。這次會議乃至今後全球遏制氣候變暖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下議題的解決程度。

  首先,發達國家不附加條件地明確2020年前的中期減排目標,是哥本哈根大會達成新協議的關鍵。否則,國際社會就無法採取必要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而發展中國家也不會相信發達國家願意承擔應有的責任。從目前看,眾多發達國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減排承諾,但往往都帶有附加條件,有試圖回避或“轉嫁”減排目標的嫌疑,這為實質性成果的達成埋下了陰影。

  其次,如何化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分歧,將影響到哥本哈根新協議達成的完整性。南北兩大陣營矛盾的核心是對發展經濟空間的爭奪,爭論焦點在於是否貫徹公平性原則,強調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歷史責任。在這一點上,發展中國家表現空前團結。很顯然,不能以發達國家的標準要求發展中國家,畢竟發達國家發展的時代曾是“無限制排放”的時代。本月早些時候,在西班牙舉行的氣候變化會議上,非洲50多個國家就因不滿西方國家毫無談判誠意而集體退場抗議。

  再次,廣大發展中國家能否自願提出減排目標、目標能否得到發達國家的認可,將可部分彌補“京都時代”遺留下來的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減排任務的缺陷。目前來看,延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依然是兩大陣營對話的基石。而在自願的基礎上,發展中國家若各自作出減排承諾,將部分解決兩大陣營的尖銳對立。尤其對美國來説,如果美國民眾不親眼目睹主要發展中國家參與合作的強烈意願,很難指望明年的參議院能通過減排法案。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自願作出的高標準減排目標,為這次氣候大會取得成效帶來了希望。但如果發達國家依然要求發展中國家“強制性減排”,這必將更激化兩大陣營的矛盾。

  最後,能否明確對發展中國家資金供應的方法,很大程度上能決定全球減排行動的廣度與力度。由於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具備完成減排承諾的實力。而新興經濟體的減排行動規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通過國際合作有效地得到資金和潔凈技術。從目前看,明確每個發達國家需承擔的資金數額以及資金來源,尚有難度。

  從目前看,種種糾葛可能預示著哥本哈根大會將達成一個“政治協議”,而非“廣泛的、具有法律約束力”協議。

  從首次氣候大會到“後京都”時代

溫室氣體減排需各國團結一致。

  第一階段:上世紀70~90年代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79年,全球舉行了首次世界氣候大會,氣候變化首次作為一個引起國際關注的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

  1990年,各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發表了第一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這份報告為基礎,聯合國大會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間談判委員會,開始進行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談判。

  1992年6月,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0多個國家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基本框架。目前全球已有190多個國家批准《公約》,成為其締約方。

  第二階段:1997年~2007年

  《京都議定書》時代

  1997年12月,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通過《京都議定書》,對2012年前主要發達國家減排溫室氣體的種類、減排時間表和額度等作出具體規定,設計出了三大創舉性制度:排放交易制度(ET)、聯合履約制度(II)和清潔發展機制(CDM)。

  2000年11月,在海牙召開的第6次締約方大會期間,世界上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堅持要大幅削減它的減排指標,使會議陷入僵局,後來會議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繼續舉行。

  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減排目標。

  第三階段:2008年至今

  備戰“後京都”時代

  2007年12月,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會議著重討論了“後京都”問題,即《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會通過“巴厘島路線圖”,致力於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後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

  2008年7月8日,八國集團領導人在G8首腦會議上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

  2009年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將就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開啟新一輪的博弈。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責編:唐亮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