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消息:觀眾對大片的批評有一個集中點,就是劇本,他們怎麼也無法理解,一個製作成本上億元的電影,竟找不到一個能夠打動人的故事。
——上面這幾句話,來自2006年10月16日出版的《三聯生活週刊》,這一期雜誌的主題是“拍大片,掙大錢”。而其中最能痛陳大片之弊的,就是這樣幾句話。
不僅僅是大片,一些註定了很爛的東西就是如此,換一個主演也罷,換一些面孔也好,到底都是陳詞濫調的東西,你看到了一個開頭,接下來好像是在看一種輪迴,邊看邊想,怎麼可以這樣爛的,這樣沒創意的……
2006年10月21日,在看到杜伊科維奇在南勇副主席的陪同下,一臉笑容出現在崑崙飯店時,作為一名觀眾的感覺就是如此,又一部中國足球的所謂大片上演了。
關於中國足球外來和尚的故事,從1992年開始了。開頭是寄予厚望,之後是半信半疑,最終是分道揚鑣,誰也沒有成為中國足球的救世主。
在這其中,唯一給中國足球帶來一段甜蜜的是米盧,就好像張藝謀的《英雄》創造了所謂的票房奇跡一樣,米盧也在瀋陽的五里河讓中國球迷享受了一把神奇的力量。現在想來,那就像張曼玉在《英雄》中的飛雪舞劍,給中國足球留下一些曼妙虛幻的影子,很快就成為過眼雲煙。今年的10月7日,是米盧帶領中國隊殺進世界盃的5週年紀念日,但是,有幾個人還記得那個日子呢?
確實沒有什麼值得記憶的東西,説到底,在外來和尚和問題重重的中國足球之間,缺少一種真正的融合。前來執教者需要的是合同、薪水以及外快,而中國足球的當家人需要的是成績,如果説付出了金錢就能得到回報,那這個世界上的問題未免太簡單了。
但是每當無計可施的時候,中國足球的決策者們只能複製粘貼過去的程式。每當他們需要不惜一切去追求成績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新的面孔出現,無論選帥的過程多麼複雜曲折,無論最後選定的人是什麼來歷,當這次合作開始的時候,觀眾看到的是同樣赤裸裸的期盼,等到結尾的時候,則是哭笑不得的失望了。
就是這樣,碰到出線兩個字,中國足球就沒轍了,像米盧那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也變成驚鴻一瞥的神奇了。
不過就像張藝謀和馮小剛的片子,儘管他們都用譚盾的音樂,但到底要唱出自己的調調來。謝亞龍和閻世鐸亦如此,儘管他們都請了同一地域的教練,總是有些個人風格的。在謝主席的率領下,這次選“角”的過程,歷時春夏秋冬,橫跨世界東西,使用的是“廣撒網捕好魚”的戰略,甚至連那個自負的、傲慢的瑞典人埃裏克森都主動上門來“自薦”了一番,可見這個帥位對於男子足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形象展示多麼重要;這次北京亮相,更稱得上是一次遊擊戰爭,任憑幾十號記者在機場望穿秋水,足協愣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新人運出了機場,並善解人意地選擇了在週六召開新聞發佈會,大概知道週末的時候各家媒體版面少,這樣也讓各位記者少寫一點兒,省得累著大家。
這些手段,就好比每部大片開演之前的那些宣傳,透著一股虛張聲勢的味道,一心要勾引各位看官的好奇心理。
可惜這一次,真的不覺得新鮮了。在這位新帥走馬上任的時候,對於無數中國足球多年的看客而言,都不會期待他會帶來什麼新的刺激。2008年奧運會,中國人民有太多要去關注的英雄人物,足球的成績,跟大眾的眼球無關,大概更關乎一些人的政績。如果一定要點評的話,作為一個八卦作者,倒是想點評一下“新主演”的個人形象,説實話,杜伊穿得很土,一個60歲的老人家穿件發亮的西裝,總顯得不太莊重;他的態度也忒謙和了一些,雖説吃人家的嘴短,但是拼命擺出合作愉快的樣子,顯得不夠大牌;至於他的臺詞,也有些陳詞濫調,一開口就進四強,這是多麼遠大的理想啊。而他之前的所有主角,都是懷著理想來的,理想破滅後走的。另外,讓人感到好奇的是,他是會像阿裏 漢一樣,收錢接受採訪呢,還是像米盧一樣,只説給他想説的人聽?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把話題回到大片上,馮小剛説:“其實葛優和我都想做一個突圍,我們現在突圍,尚能保住一半人不笑。再過兩年你看,就徹底成魔咒了。”
中國足球也在做又一次突圍,不知道在那個輪迴的劇本裏面,能不能擺脫積重難返的魔咒。
責編:王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