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東南大學新生正式報到的日子,東大又是全省第一所開學的高校。所以當8月23日,2009年東大少年班的5個“娃娃生”早早來到學校時,2009年江蘇高校錄取考生中年齡最小的兩人——14歲的俞人暄和曾璐就成了今年江蘇最早報到的新生。這些個“神童”到底神在哪,為什麼“神”?昨天,記者特地去採訪了姜堰這個古靈精怪的“小丫頭”俞人暄。
對比1 報到時的表現
報到當天她就把父母“趕”回了家
扎著馬尾辮、圓乎乎的臉蛋,身高1米5左右,眼前這個小女生比實際年齡更小些,怎麼看她的課堂都應該在初中學校,這個小丫頭卻“高歌猛進”衝進了名大學,遠離家鄉的生活能適應嗎?
“我的大學生活好的不能再好了,沒什麼不適應啊。”小姑娘“一臉不屑”地回應著記者的擔心,難怪她的父母在家“捶胸頓足”念叨小丫頭“沒心沒肺”。俞人暄的媽媽昨天在電話裏告訴記者,23日報到當天,她和俞爸爸就被女兒“趕”了回來。一到學校,俞人暄就開始張羅著報到、繳費、領生活用品……樣樣都要自己來,把老爸老媽“晾”在一邊。“本想在南京陪她幾天,拗不過她只好打道回府了。”回老家後,父母日夜思念從沒獨自離家的女兒。俞媽媽的擔心太多了,孩子在家從沒洗過衣服;早上還經常賴床遲到……畢竟女兒才14歲。可電話那頭,俞人暄壓根沒把媽媽的擔心放在眼裏,每天接到第三個電話就開始有點嫌煩。“她的擔心我都解決了。衣服會洗,每天6點起床。唯一不方便的是沒有自行車,學校實在太大了。”這個“小大人”一本正經。俞媽媽告訴記者,俞人暄就是這樣一個古靈精怪的小丫頭,特立獨行,從小到大所有事自己做主,而且做得了主。 蔡蘊琦
對應事例
武漢“最牛”新生 7個親人護送10箱行李隨行
據武漢媒體報道,張敏(化名)是湖北十堰市人,家族裏兄弟姐妹中,就她一個女孩,打小就是眾人眼裏的“寶貝”。今年高考,她考上武漢科技學院,馬上就要開學了,張敏決定提前幾天到武漢,在武漢的舅舅家住幾天。兩天前,全家人都在給她準備行李:媽媽怕學校的被子不厚,專門給她帶了3床厚被子;爸爸為了獎勵她考上大學,給她買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平時穿的衣服全部要帶上,春夏秋冬還要重新買幾套備用;親戚送的“好記星”、MP3等都得帶上;爺爺奶奶從超市購回5大袋家鄉的零食,生怕她在武漢飲食不習慣;哥哥弟弟們還給她買了很多玩具,她專門選了一個大號的玩具熊帶著;平時喜歡看的書,也專門安排箱子帶著……兩天收拾下來,所帶的東西足足裝了十個箱子。
前日一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及小姨就和張敏一起,浩浩蕩蕩來到武漢。晚上汽車到達武漢,舅舅舅媽早就在下車點迎接了。一家人打了三輛的士才勉強擠進去。
記者問張敏:“你帶這麼多東西,在學校裏放在哪啊?”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他們給我裝了這麼多。” 據楚天都市報
編者小評:差距就在“做得了主”這四個字上。孩子遲早是要獨立生活的,他們進了大學,心智必須成熟了。你看看,“神童”從小到大都是自己做主,武漢這位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這中間的差距,讓人感慨呀。父母愛子之心可鑒,然而,愛和害,有時候還真正只隔了薄薄的那麼一小層。
對比2 父母教育和學習方法
她也有“早教” 但很強調“自然”
今年高考,俞人暄考了359分,超過一本分數線11分。説到女兒的成長,母親潘愛蘭如數家珍。“俞人暄是我早教的成功案例。”俞媽媽剛結婚就買了一本很有名的早教書,照著書按部就班開始教孩子,出生起讓孩子學漢字。俞人暄3個月大時,家中所有東西都貼上了相應的文字,6個月大會叫“桌”;8個月大時,家中貼字的東西都能讀出來;到3周歲時已識近3000字,能夠熟練地運算10以內的加減乘除。俞人暄4歲那年登上了江蘇衛視非常週末舞臺,現場讀《木蘭詩》,和主持人對答如流。回來後她便成了當地的小明星。1999年,該進幼兒園的俞人暄進了一年級課堂,之後跳級上了三年級。這一跳,讓俞人暄名聲大震。
俞媽媽説,神童這個稱號,給他們一家帶來不少煩惱。女兒取得好成績時,大家都認為是應該的;當女兒成績下滑時,不乏冷嘲熱諷者。甚至有人指責俞家的教導方式是拔苗助長。女兒初二時成績下滑,壓力很大,全家差點兒放棄。後來俞爸爸給女兒改了名字,讓她隱身,俞人暄才逐漸從低潮中走了出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姜堰中學強化班。
“我一直懇求大家千萬別叫她神童,這和智商沒有多大的關係,只是後天的培養起了作用。”俞媽媽堅持説。俞人暄的想法和媽媽一樣,“我不是神童,真不是神童,只是從小適應這樣一個環境,智力不是問題。”
報考東大少年班後,學校為她開了一個人的班,每位老師為她排出了緊湊的高三課程學習計劃。學完高三課程,俞人暄連頭帶尾總共20多天時間。這20多天恐怕是俞人暄學習最認真的日子,但是也沒“認真”到熬夜。因為年紀小,學校給予的環境也寬鬆,她從來不開夜車,也不上補習班。班主任周如才老師説,這個小姑娘的學習習慣非常好,課堂上很認真,專注于喜歡的事。高考送考時,周老師意外地發現她竟躲在樹下寫高考前體驗的日記!
採訪中,俞媽媽對女兒考上東大很平靜。“其實我們的家庭環境很輕鬆,沒有刻意培養她成為少年大學生,只是在幾次試試看的機會中她都成功了,一切都順其自然。我不期望孩子將來有什麼成就。我一直跟孩子説,你可以不成才,但是你一定要是一個善良可愛的孩子。” 蔡蘊琦
對應事例
快開學父母太“念叨” 不少學生陷入“開學恐懼”
“快開學了,我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媽媽整天都像唸經一樣在我耳邊念:你趕緊給我抓緊學習,成績再不提高你到了小升初哭都沒有用!”南京一位小學5年級的孩子丁丁(化名)給本報熱線打來電話訴説開學的煩悶。記者昨從陶老師熱線了解到,臨近開學,一些家長的嘮叨直接加劇了孩子對上學的恐懼心理。
“最近我接到了不少家長和孩子之間因為開學産生矛盾的案例,最集中的就是因為家長給孩子施加太多學習上的壓力而激發孩子對學習的敵意。”陶老師熱線心理輔導老師、南京12中胡文宇老師告訴記者.“我們的家長太過於重視孩子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對於家長來説,孩子學習的難題會讓自己變得煩躁,但一旦方法不當,孩子只會因為家長的情緒而變得自卑、不安、受挫。”
那麼,究竟怎樣正確地迎接開學呢?胡老師提出了她的建議:首先,家長要幫助孩子放下學習負擔,帶著期待和孩子一起迎接開學。比如家長可以這樣問:馬上要開學了,你最喜歡上哪個老師的課啊……要多和孩子交流,主題不要僅限學習,注意幫助孩子建立與學校情緒關聯上的愉悅性;第二、要幫助孩子調整生物鐘。如果家長粗暴地把孩子從床上拉起來叫他學習,孩子肯定也很不樂意。家長可以請孩子外出吃早餐,或者家長請孩子幫助自己,叫自己起床;第三、萬一孩子開學真的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家長要容許孩子有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如果孩子第一天還睡眼矇矓地起床並且不願意上學,但第二天早起已經不抱怨了,家長就應該予以肯定,這也是孩子的一種努力,適當的鼓勵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勵效果。 王璟
編者小評:每個孩子都是個體,要找出一個適合於全部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可能。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自然關心,但是這種關心對孩子的影響是好是壞,取決於關心的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孩子。父母不妨把心思放在和孩子多交流、發現孩子最適合用什麼方式去教育這樣一種“關心”上來,生搬硬套其他孩子的學習經驗,事倍還不一定能“功半”。我們報道小俞這個“神童”的“早教”經歷等等,不是説這樣就適合每個孩子,“早教”效果不好甚至失敗的例子可能會更多。我們想以此告訴父母的是,小俞父母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最適合女兒性格的教育方法。這才是“個性教育”的應有之義。
俞人暄小資料:
出生年月:1995年11月23日
畢業學校:姜堰中學
高考成績:359分
相關鏈結:
責編:石光輝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