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端午食粽作為全國性風俗始於西晉

 

CCTV.com  2009年05月27日 11:1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過端午節,自然少不了美味可口的粽子。民俗專家介紹,端午食粽作為全國性風俗始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劍國介紹説,人們傳説粽子是投入水中來祭吊屈原的。據相關文獻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江後,他的妻子往水中投放食物來祭奠他。屈原托夢給他的妻子説:“你投放的食物都被蛟龍奪走了,龍怕見到五色絲線。”他的妻子就用五色絲線把食物纏住,這樣蛟龍就奪不到投放給屈原的食物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家家戶戶端午節包粽子,這一風俗流傳至今,並成為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內容。

  李劍國表示,吃粽子源於紀念屈原的説法只是民間百姓對於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懷念與愛戴,是民間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就如同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有美麗的傳説一樣,端午節也需要民間故事和傳説。

  據有關資料介紹,粽子,又稱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葉泡浸,以肉、棗、豆沙等為餡,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狀,蒸煮熟而食之。端午食粽作為全國性風俗始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李劍國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粽子的品種越來越多,口味也越來越豐富。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記者周潤健、蔡玉高)

  相關鏈結:

責編:李秀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