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今年的6月9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産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展在中華世紀壇展出,共有27位工藝大師、民間藝人進行現場製作和表演。 |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6月15日播出):點擊看視頻〉〉〉
保護民族的DNA
今年的6月9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産日”。在這一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展在中華世紀壇展出,此次展覽分為年畫、剪紙、皮影、木偶、染織5個專題,共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覽期間,共有27位工藝大師、民間藝人進行現場製作和表演。
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産不同,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掌握著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延綿不絕的核心與紐帶。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時都高度重視對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但是目前情況並不樂觀。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産也進入了衰亡的高峰期,很多傳統的技藝隨著傳承人的消失而人亡藝絕。
皮影藝術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田青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進行立法的呼聲越來越高,陸續提出了許多議案、建議和提案,《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的立法工作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的。一系列保護措施也陸續出臺。今年6月9日,文化部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26名。
已經63歲的山東泰山皮影藝人范正安如今再也不用為技藝的失傳而擔憂了,當地的文化部門特地為他制定了一個五年保護計劃,不僅在經濟上解決了老人的後顧之憂,還計劃在五年內幫助老人培養十位學員。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産怎樣保護才能有效,怎樣發展才算創新,是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如何真正做到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
詳細內容如下
演播室主持人 張羽:
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您收看今天的《焦點訪談》。
我們首先來關注一期節目的反饋,6月10號《焦點訪談》播出了“揭秘高考替考”,對河南省鄲城縣和項城市的高考替考現象進行了報道。節目播出之後,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明確要求要迅速查清,一查到底,目前有16名涉案人員被處理,其中鄲城縣第二高中副校長趙振華等兩人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為他人非法採集影像資料的項城市招辦工作人員被立案審查,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河南省招辦認真總結教訓,向省委省政府寫出報告,並對近年來,特別是今天鄲城縣和項城市發生的替考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整改和解決措施,通報全省。
好,我們來看今天的節目。再過兩天就是端午節了,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忙活著準備包粽子過節了,可能很多朋友沒有意識到,過端午節實際也是在享受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非物質文化遺産。説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概念比我們通常所説的傳統文化更寬泛,它是各民族獨具的DNA,有了這些DNA的指認,各民族才能顯示出獨特的文化特性來。最近就有一批傳承千百年,記錄了中國民族DNA的古老技藝,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出。
解説:
他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他們被稱作“人類記憶的背影”。但這些經歷了上千年滄桑歲月的古老記憶,在今天再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時依然會帶給我們許多久遠的記憶和歡樂。今年的6月9日是我國的第二個文化遺産日,在這一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展在中華世紀壇展出,此次展覽分為年畫、剪紙、皮影、木偶、染指五個專題,共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覽期間共有27位工藝大師或民間藝人做現場製作和表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互相寬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産評選。
田青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
應該説,我們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雖然我們工作做了很多,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都面臨著非常危險的境地。這個原因就是由於現在,一個是現代化,一個是國際化,從經濟的一體化現在到文化的一體化,全世界在同一個時間看同一部大片。現在在全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他們的審美觀念越來越相近,他們的追求,他們的所思、所想也完全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加以保護的話,再過10年,這些我們祖先傳下來的寶貝很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
解説:
范正安老人是山東泰山單人皮影表演項目的唯一傳承人,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産不同,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掌握著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延綿不絕的核心與紐帶,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時都高度重視對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
記者:
這個大概傳承多少年了?
范正安 山東泰山單人皮影民間藝人:
這個傳承,現在根據文字記載,大概在一千多年吧。
記者:
那比美國歷史還長。
范正安:
那比它長多了,美國要比文化,要比咱是望塵莫及,的的確確咱們是一個文化大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好多一些民間技藝因為保護不善已經消失很多了,比方現在我這一個人的皮影,如果説我要是沒了,在我這兒就斷掉了,就沒了。
記者:
林老師,您刻這個刻了多少年了?
林邦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六十七年。
記者:
您今年高壽?
林邦棟:
八十一,我是第四代繼承人。
解説:
林邦棟老人1926齣生於浙江樂清,自幼繼承父業學習細紋刻紙,是樂清細紋刻紙的代表人物。他的刻紙作品用圖案紋樣來調整畫面黑白關係,平衡構圖與表現主題,技法奇特、工藝精湛堪稱一絕,先後共有100多件作品被中國美術學院和國家博物館收藏。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産也進入了衰亡的高峰期,同時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面臨嚴峻的形勢很多傳統的民間技藝隨著傳承人的逝去而人亡藝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進行了立法的呼聲越來越高,陸續提出了許多議案、建議和提案,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的立法工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一系列保護措施也陸續出臺。今年的6月9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26名,林邦棟老人也在其中。
田青:
國家將來是會有經濟上,包括社會待遇上各種方面的支持,我們希望用這種的方法給這些傳承人以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的幫助,讓他們能夠把自己的技藝傳下去,同時,這種社會的肯定我相信對年輕一代會有影響。
范正安:
你看到嗎?在這兒嗎?就把它拿住,拿住。這一手拿這一根,給你一下子,快跑,快跑。
解説:
已經63歲的范正安老人如今再也不用為技藝的失傳而擔憂了,當地文化部門特地為他制定了一個5年保護計劃,不僅在經濟上解決了老人的後顧之憂,還計劃在5年內幫助老人培養10位學員。
范正安:
本來以前我很悲觀,我認為就是這些老的東西這些孩子、年輕人接受不了,最近這兩年經常邀請我過去給學生做一些演出,出乎我的意料是什麼?非常受歡迎。從他們身上我感覺,並不是古老的文化一點市場沒有了,我覺得這個行為不單是説政府如何去支持的,在我們本身來説,也應該積極地去創作一些新的節目,適應青少年的口味,既保持傳統的演出方式,又有新的內容,讓這孩子、青年人都能接受,我想這個市場會越來越大。
田青:
我們應該營造一個有利於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能夠在這個商業社會,能夠自己生存下去這樣的環境,我覺得一是靠國家,二是靠社會,三是靠傳承人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只要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它是我們祖先的血脈,是我們民族的DNA,都認識到假如在我們這一代把這些東西中斷就是我們的罪過。而我們的民族只有保存住自己的DNA,保存住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們才能有一個真正輝煌的未來,只要大家都認識這一點,我想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處境會越來越好。
演播室主持人 張羽:
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千百年,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徵,也是民族精神的結晶。這幾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知和保護越來越為整個社會所認同,但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産怎樣保護才算有效?怎樣發展才算創新?其實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一些地方存在“重申請輕保護”,重形式輕內涵的傾向,仿佛只要一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就萬事大吉,文化遺産因此就會自動保存起來。人們都意識到,不能喪失自己的精神家園,但真正要做到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要做。
好,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再見。
更多精彩欄目推薦:
[焦點訪談]失蹤的基本農田
[焦點訪談]緊急應對南方洪災
[焦點訪談]普洱震後救援紀實
[焦點訪談]揭秘高考替考
[焦點訪談]瀆職侵權 罪不可恕
[焦點訪談]共享社保陽光
責編:嚴晉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