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揚子晚報
特派記者昨(19日)奔赴山東調查多寶魚事件,之所以將山東威海選作此次追蹤“多寶魚事件”的目的地,因為那裏是14年前,多寶魚從英國“遊”到中國的首站。從1992年育苗引進成功到如今每年創造20億元的市場價值,這個産業鏈條的源頭就是威海,而這條小小的魚,在威海無疑正牽動著成千上萬人的生計與命運。
山東人不吃多寶魚?
在威海打了好幾次出租車,每每向司機問起“多寶魚”,得到的總是一臉茫然和一聲“沒聽説過”。甚至在記者接連把“蝴蝶魚”、“大菱鲆”等若干學名道出後,一位司機畢師傅還十分肯定地説,“你一定是記錯了,我在海邊生活了幾十年,只要是海魚,沒吃過總聽過,絕對沒有你説的這種魚。”——是碰巧遇上的都不吃多寶魚,還是當地人根本就很少吃?記者有些疑惑。
威海的水産品市場呈長條狀,因為採訪時間是下午,市場裏有些冷清,攤主們大都三三兩兩地打著撲克。找遍整個海貨區,只在三家攤位上看到了多寶魚出售,還只是一兩條冷凍保存著的死魚。“放了兩天了,冰塊換了好幾次,都10塊一斤了,還沒有人買,今天再賣不出去,只能扔了。”很顯然,多寶魚並非這位攤主老費的主業,兩三斤的浪費是不會讓他覺得可惜的。
戴著眼鏡、28歲卻已經賣了6年魚的當地人胡國潮沒有打牌,“在網上多少聽説了一些”的他很樂意給記者解釋關於“當地人不吃多寶魚”的疑惑。“其實不像有些人説的,大菱鲆下藥太多,咱們山東人不敢吃。”胡國潮説,“那種魚興起來沒多久,也就五六年時間,價格雖説近來降了不少,但裏面的利潤還是很高。另外,這種魚在海裏是打不到的,所以一般是直接從養殖場批量賣到外地,渠道相對固定,價格也能上去。本地人吃魚主要還是青魚、鴉片魚等常見魚,所以除了一些小養殖戶自己設的攤子,很少有人在本地零售市場上賣大菱鲆的。”
養的魚自己不敢吃
聽胡國潮説威海西邊的北海那邊,有成片的海産品養殖場,記者於是乘車直奔北海。下了高速右拐,入眼第一家便是上海調查組剛剛檢查過的北海水産開發有限公司。
不得不承認,無論從規模還是規範上看,這家號稱威海最大多寶魚養殖基地之一的企業都確有可取之處。在該公司辦公室吳主任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那裏的多寶魚養殖大棚。海水井水不斷循環加上大棚自身的溫度調控功能,可以使多寶魚生長環境的溫度維持在20℃以下,更不要説還有應急用的升溫鍋爐和製冷設備。指著墻上的一張用藥標準,吳主任告訴記者,“我可以拍胸脯説,咱們山東80%到90%的多寶魚養殖企業是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標準的,你想,只要有足夠的井水資源,再加一些耗費不多的設備,完全可以換來較高的養殖成活率,又何必冒險多用藥、用禁藥?”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山東的多寶魚養殖行業這鍋湯裏,是否像吳主任所説,只有一顆或幾顆“老鼠屎”呢?在北海水産開發有限公司西邊不遠處,是當地另一家水産養殖基地——威海第一水産養殖場。根據一位自稱工作人員的男子羅某的説法,“這裡以貝類養殖為主,沒有多寶魚。”然而就在記者轉身欲走的時候,卻意外遇到了幾個當地或外地的水産養殖戶,在得知記者身份後,他們表示有話説。
一位萊州老闆的第一句話便有“轟動效果”:多寶魚養殖太亂,藥下得太猛,出事是遲早的。而他下面的話則解釋了為什麼直到最後,他也不願意説出自己的名字。“我自己就養了一個棚,從來只賣不吃,我不敢吃。”看著記者一臉疑惑,他説,“你別在心裏罵我,第一,我們小養殖場資金不夠,養一批賺一批的錢,用藥是最節省成本的,也是最適合我們短期養殖的。第二,同樣一平方米水域,別人靠下猛藥能養40條,我如果不下藥或者藥下少了,就能養20條,誰能甘心?”這位老闆還熟練地報出一連串藥名,違禁藥品“雌激素”赫然在內。“政府抽檢?買藥難?很多事不是1+1=2這麼簡單的。”
“老盧,不要瞎説。”另外一位文登老闆林成佳打斷了這位被稱作老盧的萊州人的滔滔不絕,“其實我和老盧都已經很久不養多寶魚了,現在這行難做,賺的錢越來越少了。他剛剛説的,在哪都能看到,但少。其實多寶魚這次出事,最應該做的是抬高這個行業的準入門檻,現在誰拉扯幾個大棚都能養這個養那個,有證沒證、胡不胡來誰知道,再這樣發展下去,還不整個就亂套了。”(記者 張磊 威海報道)
責編: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