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自然災害特點鮮明 種類多分佈廣頻率高損失重

 

CCTV.com  2009年05月11日 10:4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專題:新聞發佈會總匯

  

  

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銘  中國網 王銳

>>>>>國新辦就中國防災減災工作舉行新聞發佈會(實錄)<<<<<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11日發表《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

  白皮書稱,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保護公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放在第一位,把減災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白皮書概括了中國的自然災害具有的幾個主要特點:(一)災害種類多。中國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除現代火山活動外,幾乎所有自然災害都在中國出現過。

  (二)分佈地域廣。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災害影響,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佈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面積受到洪澇災害威脅。東部、南部沿海地區以及部分內陸省份經常遭受熱帶氣旋侵襲。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區旱災頻發,西南、華南等地的嚴重乾旱時有發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發生過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約佔國土面積69%的山地、高原區域因地質構造複雜,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三)發生頻率高。中國受季風氣候影響十分強烈,氣象災害頻繁,局地性或區域性乾旱災害幾乎每年都會出現,東部沿海地區平均每年約有7個熱帶氣旋登陸。中國位於歐亞、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塊交匯地帶,新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活動十分頻繁,大陸地震佔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森林和草原火災時有發生。

  (四)造成損失重。1990—2008年19年間,平均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約3億人次受災,倒塌房屋300多萬間,緊急轉移安置人口900多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億元人民幣。特別是1998年發生在長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澇,2006年發生在四川、重慶的特大乾旱,2007年發生在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澇,2008年發生在中國南方地區的特大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以及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甘肅、陜西等地的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等,均造成重大損失。

  白皮書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幾率進一步增大,降水分佈不均衡、氣溫異常變化等因素導致的洪澇、乾旱、高溫熱浪、低溫雨雪冰凍、森林草原火災、農林病蟲害等災害可能增多,出現超強颱風、強颱風以及風暴潮等災害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強降雨引發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範任務更加繁重。隨著地殼運動的變化,地震災害的風險有所增加。

相關新聞:

中國災區地震設備投入逾4億元 重點檢測災區氣象

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實施讓二百多萬戶農戶受益

中國有望近年建設地震預警系統 陸地預警將以秒計

民政部救災條例將出臺 加強基層災害信息員培訓

中國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修訂抗震設計規範

截至2008年黃河流域每年減少入黃河泥沙約3億噸

中國已累計解決1.09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中國將用三年時間在中小學開展校舍抗震加固建設

中國部分主要河段基本具備防100年一遇洪水能力

中國構建自然災害立體監測體系 提高預警預報能力

中國建搶險救災應急體系 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中國加強社區減災公共設施建設 建應急避難場所

深入震區的國內外志願者隊伍達300萬人以上

國際社會向中國震區援助現金44億多元人民幣

中國災害監測體系有待健全 公眾減災意識需提高

中國設立了10個中央級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倉庫

中國注重減災法制建設 先後頒布30多部法律法規

白皮書:中國明確提出減災戰略目標和九大任務

今後極端氣候事件發生幾率將增大 災害可能增多

中國自然災害特點鮮明 種類多分佈廣頻率高損失重

白皮書:中國把減災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保障

512定為防災減災日 《中國的減災行動》今發佈

責編:張仁和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