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中外的問題奶粉事件,繞著三聚氰胺轉了一大圈,終於又回到三鹿這個起點。
據公訴機關出示的一份三鹿原副總經理張振嶺(現任董事長)的證詞顯示,三鹿曾通過投放廣告,不讓媒體關於此事的報道見諸報端。事後來看,這種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1月5日第一財經日報)
説出這些被公關和被封口的媒體的名字,對於即將破産的三鹿來説,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遺憾的是,即便是已經面臨破産,這些被三鹿廣告招安的媒體,民眾仍無法準確無誤地知道他們的名字。這裡的水,很深啊。
和這些“被豬油蒙了心”的媒體相較,躲在已經倒下的三鹿身後暗稱慶倖的,還不乏其人。此前,質檢總局通報全國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檢結果表明,共有22個廠家69批次産品中檢出三聚氰胺。在這份幾乎囊括了大部分知名乳品企業的不光彩名單中,業內的泰山北斗赫然在目。只不過,隨著三鹿的倒下,臥薪嘗膽後的那些倖存者又高調復出。
對於三鹿及其利益相關者來説,“犧牲我一個,幸福其他人”的對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烈士斷腕還是其他?我們不得而知。迄今為止,儘管上至省部高管,下到不法奶牛,三鹿三聚氰胺奶粉鏈條上的相關人員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這種樣本式的切割,除了殺一儆百的震懾,未免有挂一漏萬之嫌,莫非,該領板子的只該是三鹿?
雖然市場已經用自己的方式對其他的難兄難弟做出了懲戒,有關部門也亡羊補牢地加強了食品安全的監管。但是,日前,東莞某食品生産的“蒸薯坊”因為使用某知名品牌奶粉而被檢出三聚氰胺超標,仍讓我們心有餘悸。時隔這麼久,在如此嚴厲整肅的語境下,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仍堂而皇之地在使用,這又是誰的失誤?
把三鹿作為三聚氰胺奶粉的代名詞,雖不冤枉卻不全面。畢竟,使用三聚氰胺的非只三鹿一家。如同一度在網上流傳的那個段子一樣,在眾多的不知情乳品企業中,三鹿不一定是第一隻“螃蟹”,無疑卻是那只最大的“螃蟹”。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所有的問題是不是會隨著三鹿的倒掉而煙消雲散?畢竟,在三鹿未被發現問題之前,那些光環一樣的熠熠耀眼,那些豪言一樣的義薄雲天。
和“只打蒼蠅,不打老虎”同樣謬誤的是“抓大放小”。後者往往比前者具有隱蔽性。在法不責眾的慣性系統裏,人們或許滿足於用局部的勝利代替整體的成功。而不幸被拉出充當祭旗的,要麼是人單勢弱者,要麼是眾矢之的者。而對於那些“劫後余生”的或搖旗吶喊或側身其中的人而言,要做的不過是,“揩幹身上的鮮血,掩埋好同伴的屍體”,又繼續投入戰鬥。
責任不清才會處罰不明。在具有強大糾錯功能的社會裏,每一個做錯了事情的人必須要承擔起他應付的那份責任,而不能因有人受到懲罰而逃脫。否則,在“天價煙寒風中仍熱賣,周久耕成惟一犧牲品”的現實面前,誰又能保證不會出現下一個問題“三鹿”?
事件處理結果及進展 |
>>>三鹿之死<<<
>>>三鹿的罪與罰<<<
>>>三鹿最後的救贖<<<
|
責編:荀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