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後,接連兩天的降雨甚至是暴雨,給救災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似乎是“天公不作美”。然而,在一些學者看來,地震本身就和旱澇息息相關。
長期從事地震對旱澇影響研究的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湯懋蒼解釋説,地球覆蓋着厚約100公里的岩石圈,岩石圈的內部佈滿裂隙,積蓄着空氣、水等流體,其中氣體的總量達到大氣圈中氣體總量的10%~15%。這些流體並非靜止不動,流體上升時,會給天氣帶來影響。
同時,地震的發生,特別是板內地震的發生,是岩石圈與地幔之間的“殼幔邊界”産生一種強烈上升運動造成的。這種上升運動被地學界稱為“底辟作用”,這是公認的爆發板內地震的根本原因。“底辟作用”必然會影響岩石圈內流體的上升運動,導致震後兩三天內,震中數百公里出現大範圍降雨。
在湯懋蒼等看來,地震本身只是殼幔邊界運動所産生的一種表象。目前,殼幔邊界運動在東亞的北緯31 ~35 地區表現得相當強烈,2008年已經在我國境內造成3次6級以上的強地震。對於今年1月9日在西藏發生的6.9級地震,湯懋蒼認為,其“對今年初我國發生的冰雪災害負有主導責任”。今年4月,湯懋蒼在全國汛期預報會商會上,就曾提出今年夏天北緯35 的黃河中游可能會出現較強的降雨。因此,今年黃河、渭水流域和河套地區的防汛工作應很嚴峻。
據介紹,1958年2月,四川茂汶發生6.2級地震,當年夏天黃河就出現了大水。在更早些的1933年,茂汶疊溪發生7.5級地震,使得黃河結束了持續10多年的枯水期,豐水期一直延續了10多年的時間。
責編:趙德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