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香港十年》:告訴世界一個真正的香港 
──大型電視紀錄片《香港十年》總製片人總編導劉文專訪系列之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7日 10:11 來源:CCTV.com

專題:新聞訪談-CCTV.com新聞

  CCTV.com消息(記者多國麗):

 

背靠內地 傳奇臧健和“北上創業”

 

在《香港十年》的眾多故事中,“灣仔碼頭”水餃創始人臧健和的故事尤為傳奇。她讓劉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早在10年前劉文作為總攝影的12集大型電視紀錄片《香港滄桑》中,她就作為一個敘述者在鏡頭中出現過。當時,她講述的是她作為“香港新移民”的傳奇經歷。

 

 

臧健和

 

1977年,由於丈夫的拋棄,出生青島的臧健和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從泰國輾轉來到香港。最初的她是在街邊挑著擔子叫賣水餃的小販,經過二十年自強不息的奮鬥,到1997年,她創建的灣仔碼頭北京公司生産的水餃已經佔據香港冷凍水餃市場50%以上的份額。

 

1995年,攝製組在採訪時問到她,香港回歸後,她有什麼樣的設想。臧健和的回答是,“餃子本身就有一個團圓的概念,我最大的夢想是能讓內地人都吃上我的餃子。”

 

回歸後不久,美國通用磨坊公司找到她合作,在內地上海、廣州等地建立起水餃生産基地,從此,臧健和開始實現她的第二個夢想。

 

《香港滄桑》中臧健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她身上那種香港人特有的永不言棄的精神。那麼,《香港十年》為什麼要重訪她呢?

 

劉文把臧健和的向內地發展叫做“北上創業”,他説,港人的發展是背靠著內地的,回歸十年幫她實現了夢想,內地為她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也許連臧健和自己都沒有想到,香港回歸以後不過短短幾年,她的事業迅速擴大。到現在為止,她的水餃産業已經發展到內地三分之二的省份,在華南,灣仔碼頭水餃佔據著冷凍食品的半壁江山,在北京也達到了20%以上的市場份額。

 

“我的事業就像爆米花那樣,炸開了。”在《香港十年》中,她這樣興奮地形容自己在內地的發展。

 

這一次,劉文又問到了她的夢想。她説,想讓全世界的人都吃上中國的水餃。

 

 

臧健和的一家人

 

 

 

地貌的變化不足以概括香港的變化

 

香港十年,在歷史記錄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這一瞬卻蘊涵了太多的變。這個“變”,究竟是什麼,找到它,會不會就是揭開真實香港面貌的鑰匙?劉文率領他的創作團隊思索著答案。

 

去年八月,劉文作為總製片人和總編導的《再説長江》收尾工作還在進行中,中央電視臺的一聲令下,又讓劉文和他的團隊馬上投入到《香港十年》的前期創作中。

 

劉文説,這種大型紀錄片的拍攝時間按理説應該是兩年,比如説《再説長江》花了兩年時間,十年前那部《香港滄桑》的製作甚至跨越了三個年頭。但實際上,他們所能掌握的時間只有十個月,而實地拍攝只有四個月。

 

所以,《香港十年》的拍攝一開始就不能出現大方向的錯誤。這個大方向是一開始就確定好的,在“一國兩制”實施十年後,告訴世界一個真正的香港。

 

大方向可以進行宏觀設想,但每集的主題詞靠的只能是與實際採訪的“磨合”。“對於我們來説,這跟以前的創作不太一樣,這是一個不斷認識,以及尋找發現的過程。四個月的採訪,我們的採訪方案也一直在動態修改之中。”劉文説。

 

香港變化中的地表外貌首先進入攝製組的視野。為迎接香港回歸而建設的香港會展中心、五彩繽紛的童話王國迪斯尼樂園、璀璨的維多利亞港夜景、19987月正式啟用的香港國際機場等等香港的著名地標建築都被攝製組一一記錄下。

 

而且,再加上先進的拍攝手段──運用了高清晰數字電視設備與航拍,更讓這些景物具備了視覺衝擊力的效果。香港,大到在空中俯瞰到的全貌,小到蘭桂坊中一個酒杯的特寫或是一個人物的眼神都盡收眼底。

 

但是,劉文卻説,《香港十年》從前期創作到後期編輯,在思路上有一個很大的變化。“香港地貌的變化確實很大,但這些都不足以説明香港的變化。就我們來看,我們拍攝到和感受到的香港所有的變化,都涵蓋了一個最核心的主題,即回歸後人心的變化。”他説。

 

 

大型電視紀錄片《香港十年》總製片人總編導劉文

 

 

十年曆程見證香港人心變化

 

1996年,美國《財富》雜誌的一篇封面文章曾讓全世界譁然,它預言“香港已死”,回歸後商機不再,自由不再,前途黯淡。這個預言曾讓悲觀情緒在香港市民中瀰漫。

 

十年的時間,實踐讓預言成為空談。臧健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我們要通過香港人自己的生活變化,來反映一國兩制下他們個人命運的變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對國家認同感的變化。”劉文説。在香港,眾多人都經歷了這樣的一個情感歷程,十年前,他們“背靠世界,面向內地”,十年後,他們“背靠內地,面向國際。”

 

“人心的變化”是《香港十年》在刻畫人物一個共同特色。這種變化,體現在港人對駐港部隊的走近了解中,體現在在金融風暴中成為負資産、堅持不懈後再次翻身的攝影師蘇大勇的經歷中,體現在“非典”期間堅持工作在抗炎第一線的醫生陸志聰、朱頌明、趙莉莉等等香港社會各界的人身上。

 

即使是在容易走向空泛化與口號化的最後一集,攝製組也找到了“人心的變化”。最後一集《龍騰香江》記錄了香港新一代協會“明日領袖”們自上海回港後探討香港未來出路的故事、律師黃英豪對子女的教育和對社會責任感的思考,以及美國哈佛女博士何靜瑩回港後尋找新“香港精神”的故事,?彥勳和他的父母變賣房産搞科技發明的故事。

 

“我們找到這一批新香港人,擁有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他們會成為香港未來持續發展的的強大動力,會成為落實“一國兩制”的中堅力量,這是我們在紀錄片的結尾提煉的主題。”劉文説。

 

對於這部被國家廣電總局作為重大理論文獻片項目立項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劉文説,《香港十年》希望能得到“兩個認可”,讓內地觀眾看到為他們所熟知的香港十年“變與不變”帶來的更生動、更鮮活的細節,讓海外華僑、華人和世界真實的感受到“一國兩制”的香港呈現的活力、繁榮與發展,告訴世界一個真正的香港。

 

 

航拍香港精彩風光

 

 

《香港十年》:在大時代中講述普通人的故事

 ──大型電視紀錄片《香港十年》總製片人總編導劉文專訪系列之一

責編:多國麗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