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
“不文明”是後發國家的必經階段?
“黃金周”裏莫忘文明出游[組圖]
中國旅游者素質受指責 國人抨擊不文明出游陋習
?核心提示
一名內急的中國游客在法國凡爾賽宮隨地小便;一名中國游客在美國豪華的大奔旅游車上拉大便……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例雖然是極個別,卻嚴重損害了中國人的國際形象。“醜陋的中國游客”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關注和中國高層的重視。
文明是一種“軟實力”。由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會同外事、公安、商務、建設、鐵道、民航、交通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行動”,今年8月中旬啟動,持續3年,到2008年奧運會前要取得階段性成果。
“十一”黃金周,本報派記者在海內外一些地方就游客的不文明現象進行了調查。本報曝光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的目的在於警示世人,籲請游客自覺遵守文明公約,培養文明行為習慣。
北京:一些游客亂扔亂刻
“在您觀賞花壇游覽廣場時,請自覺維護廣場的秩序和環境,展示您的文明風采。”今年“十一”期間,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向每名進入廣場的移動電話用戶,發送了這條提醒短信。
儘管中央文明辦與國家旅游局已經聯合頒佈了《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但“十一”黃金周期間,在天安門、故宮、圓明園等北京的著名旅游景點,游客不文明現象仍隨處可見。
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後滿地狼藉
10月1日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22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觀看了升旗儀式。他們中的許多人,提前四五個小時就進場,攤開報紙、塑料袋等席地而坐,等待儀式開始。儀式結束後,游客逐漸散去,但大量的報紙、塑料袋、空飲料瓶、小國旗卻並沒有被帶走。記者在廣場上看到的是垃圾遍地、一片狼藉。
天安門廣場上有許多身穿黃色衣服的環衛工人在不停地穿梭着清掃垃圾。環衛工人小周告訴記者,她是從環衛公司抽調過來的,要從早上8時忙到晚上8時。像她這樣在天安門廣場工作的環衛工人共有600名,廣場的保潔工作是24小時不間斷的。
小周無奈地説:“游客扔雜物如果成為習慣的話,我們人手再增加幾倍也沒辦法清理乾淨。我只有一雙手,而游人成千上萬……”
據報道,10月1日這一天,天安門廣場清理的各類垃圾達到了39.8噸。
除了亂扔垃圾,記者在廣場上還看到小孩隨地大小便、駐紮聚餐等不文明現象。
10月7日下午,記者在廣場上就看到有父母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小孩隨地大小便。在國旗護欄旁邊,更有一大家子人帶着行李箱就地駐紮,怡然自得地分享月餅、煮雞蛋、蘋果、蒸餃等食物。他們全然不顧周圍游客的異樣眼光,隨手將削下的蘋果皮扔得到處都是。
在廣場南面的蔭涼處,眾多游客席地而坐。一名保安來回走動勸説游人不要坐在城樓路口,但他每勸走一茬游客,馬上又來一茬。“坐客”一走,地面上就會多出一些報紙、垃圾袋和廣告傳單,而垃圾桶就在十幾米外。
在天安門廣場執勤多年的武警戰士小李説,除了例行的巡邏和處理突發事件,他們每天的工作最主要的是接受游客問詢和制止一些不文明行為,一些游客問詢時説話很不禮貌。“這幾年,游客素質有提高,但不明顯。”
故宮:保潔員抱怨工作量太大了
7天長假中,故宮也迎來了旅游高峰。午門前的廣場上人頭攢動,十分擁擠。儘管食品小攤店旁邊專門放置了大號垃圾桶,但仍然有不少游客把垃圾隨手扔到地上。記者還看到不少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在發放傳單,很多游客看完後就將其隨手扔到地上。
故宮西側城墻外的草坪中有一棵古樹,很好攀爬,不時有游客越過草坪,爬到樹上去留影。草坪上還有許多游客席地而坐,身邊滿是報紙和塑料袋。
“我們的工作量太大了,他們都不會把垃圾帶走。”一名保潔員指着游客,氣憤又有些無奈,“其實進草坪是不允許的。”
正陽門南側有9月27日剛設立的“中國公路零公里起點”標誌,吸引了許多游客的興趣。由於沒有設置護欄,武警戰士巡邏到此都要勸阻游人不要圍觀踐踏草坪。但戰士一走,游人又都圍成一圈看新鮮,或站或坐,在標誌上拍照留念。
圓明園:游客最愛在西洋樓文物上刻畫
圓明園內文物遺址眾多,大多都是斷壁殘垣。在一座曾被毀得只剩下半截的石橋上,一名10歲左右的小男孩正拿着一塊石頭在橋上刻字。
圓明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圓明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張澎介紹,游客在圓明園損壞文物的現象比較嚴重,許多游客喜歡隨意觸摸文物或在上面刻畫。其中西洋樓文物遭到刻畫的現象最為常見。
張澎説,圓明園管理處會在文物旁邊豎立標語,但關鍵還是要靠游客自覺。對於已經遭到刻畫的文物,工作人員無法抹去,因為抹去又會對文物造成新的損壞。因此,張澎呼籲廣大游客自覺保護文物,愛護公共財産,培養教育要從孩子抓起。(陳怡 陸文強 葉鐵橋)
海南:中秋“遺跡”一天也清理不完
黃金周期間,記者加入海南旅游大軍,耳聞目睹了游客的許多不文明行為。
徐文在世界地質公園海口火山口景區工作不到半年,總是能聽到負責環衛的工人抱怨,火山口遺跡處設立的垃圾箱裏往往空空如也,但垃圾箱周圍卻散落着游客隨後丟棄的礦泉水瓶、餐巾紙、煙頭。
10月3日,在火山口百年野菠蘿林前巡視的徐文發現,一株野菠蘿樹上的菠蘿果不知被誰摘走了。徐文説,現在很難看到野菠蘿結果的美景了。
10月5日,記者來到海南省野生動植物園,這裡有讓許多游人喜聞樂見的觀賞性植物。黃金鳥由於其狀如展翅欲飛的小鳥,惹得很多游人下手採摘。
黃女士和幾名同事去野生動植物園游玩,當下午返城前往海口市區的時候,其中一名同事悄悄拉開自己的揹包給黃女士看,四五枝黃金鳥正躺在包底。同事告訴她,黃金鳥怎麼也值點錢,這幾枝拿回家算是把門票掙回來了。
海南省野生動植物園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到“黃金鳥”花期最盛的時候,出園的人幾乎每人手裏都拿着一枝,蔚為“壯觀”。據悉,動植物園前兩年從國家林業局科研所引進了4株紅豆杉,想對習慣在溫帶生長的紅豆杉進行觀測記錄,在游人不斷的觸摸和採摘下,目前沒有一株存活下來。
10月7日早上,記者在海口西海岸風景區看到,前一天中秋節的“遺跡”隨處可見,沙灘上散落着塑料袋、啤酒瓶、豬骨頭……假日海灘的一名工作人員説,海南人喜歡在海灘賞月過中秋,他們圍坐在一起,吃喝玩樂,走的時候很少有人隨手帶走垃圾,這些垃圾到晚上都很難清理乾淨。
10月7日下午,記者在海南省導游管理中心碰到了正在結賬的導游小吳,她在國慶黃金周帶了兩個團。小吳告訴記者,“賓館結賬查房時常發現會丟東西,有時候是煙灰缸,有時候是一些旅游風光畫冊,我們不可能搜查客人的行李,只是希望這樣的事情以後能少發生。”
三亞市政府副秘書長李柏青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説,一些規範游客文明旅游行為的文件剛剛開始實施,效果還不明顯,有待加大宣傳力度,規範管理,才能有效地改變游客的旅游習慣。
法國:部分中國游客大煞風景
中國出境游游客的猛增,給法國旅游業界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法國旅游局在今年8月對2005年的旅游業績進行總結評估時稱,法國能在2005年保住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亞太游客的增加是重要原因。其中,以月均5萬人次的頻率涌入法國的中國游客,被視為法國旅游業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不過,法國旅游界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游客在給法國旅游業帶來大筆收入的同時,也把一些自己“特有”的不文明現象帶到了浪漫法國。
法國旅游聯合會負責中國事務的布朗先生告訴記者,赴法旅游的中國游客總體素質在不斷提高。例如,以前司空見慣的中國游客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行為現在已經很少了,中國游客在盧浮宮、凡爾賽宮等景點內隨處席地而坐休息的不雅觀行為也在大幅度減少。但中國游客喜歡大聲喧嘩的習慣還是讓法國人很難接受。
為巴黎多家旅行社工作的中國籍導游李欣與布朗先生有同感。她告訴記者,法國很多景點有保持安靜的不成文規定,一些大大咧咧的中國游客發出的嘈雜聲音,打破了這些景點的安靜。作為導游,李欣經常因此受到景點管理人員的警告。
記者日前和幾名法國朋友一起到巴黎東南部的中世紀古城普魯萬游覽,被這個每天接待數萬名外國游客的小城的寧靜深深打動。然而,幾個喧鬧的中國旅游團在傍晚時分的到來,把位於這座城市中心的中世紀廣場鬧翻了天。
中國游客在拍照時的表現也讓法國人無法接受。布朗先生告訴記者,法國很多景點空間小游客多,因此當地游客非常注意在拍照時“速戰速決”,而中國游客不僅在別人拍照時擋住他們的鏡頭,而且長時間佔用景點讓其他游客無法拍照。
李欣在陪同一批中國游客參觀凡爾賽宮花園的一座雕塑時,目睹了兩對中國夫婦“逼”走一個英國旅游團的過程。這兩對夫婦先是在雕塑前每人拍了前身照、半身照,然後又拍了橫照、豎照,最後又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合影。最終讓一個等待拍照的英國旅游團失去耐心而離去。
布朗先生説,發生在中國游客身上的一些違反明文規定的行為,多少説明了他們的素質確實應該提高。
盧浮宮為了保護展出的油畫,出臺了禁止在油畫展廳拍照的規定。然而,一些中國游客經常在管理人員不注意的時候,拿出相機偷拍展出的油畫。布朗先生告訴記者,對於一些不聽勸阻的中國游客,管理人員在採取沒收相機的懲罰措施時,卻又招致這些游客的無理取鬧。
位於香榭麗舍大街上的一家歌舞廳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有要求游客將手機調到靜音狀態的規定,但一些中國游客的手機還是經常在演出過程中響起。在法國街頭,記者經常看到大批中國游客無視紅綠燈橫穿馬路。
布朗先生表示,法國人期待更多中國游客的到來,但是不希望自己國家的姿色因為一些中國游客的不文明行為而大打折扣。他認為,中國組織境外游的旅行社在讓自己的顧客玩得盡興的同時,也應該對他們強調在國外旅游的責任感。而中國的相關部門也應編訂介紹中國游客境外游目的地國家的小冊子,讓中國游客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習慣,提醒他們遵守這些國家的各種規定。(記者 林衛光)
導游眼中的國人旅游素質
“It is crazy.(太瘋狂了)”來自澳大利亞的Susan這樣形容她在故宮購買門票時的情景。當她來到故宮售票點準備買票時,後面的游客蜂擁向前,以至於她不得不往後退。
這是Susan第一次來到中國,她説中國百姓給她留下的印象非常好,但也委婉地批評了中國人隨地吐痰和不按秩序排隊的現象。
北京某旅游公司導游李清海先生,經常看到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他説,最常見的不文明行為包括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不遵守紀律等。“我看到游客的不文明行為都會勸阻,但最頭疼的是,提醒時好了,等會兒又會再犯錯……”
導游薛冰在“黃金周”期間帶了4天團,回來後感慨不已:“中國人的素質比起外國人,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薛冰所帶旅游團的成員,都是外地來北京游玩的游客。他規定好時間,讓游客去爬長城,自己則與司機坐在門口的停車場等。這時,他看見另一個日本團的一名老太太走過來,從兜裏掏出煙開始抽。讓薛冰驚奇的是,除了煙外,她還掏出了一個小鐵盒,每抽一口煙,便將煙灰彈進鐵盒裏。當時風挺大,煙灰很容易被吹走,這位日本老太太彈煙灰時小心翼翼,似乎生怕有一絲煙灰落到鐵盒外面。抽完煙,由於離垃圾桶比較遠,她又把煙頭放在鐵盒裏蓋好,揣進兜裏,走到垃圾桶旁,把鐵盒掏出來,將裏面的煙灰和煙頭倒進去。
正當薛冰對這位日本游客心生佩服時,自己所帶團隊的游客回來了。同樣是抽煙,他們把煙灰全彈到了地上。抽完了,就把煙頭扔到地上,再一腳踩滅。
薛冰還經常看到有游客不懂外語,卻攔住外國游客,強行要求合影。而外國游客從不拒絕,配合地擺出各種姿勢。在《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中,“不強行和外賓合影”已被列入游客需要遵守的行為。(陳怡 陸文強)
最煩中國游客不尊重當地風俗
歐盟某智庫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軟實力”近年來迅速增強,而呈幾何倍數增長的“中國境外游”也被列入中國“軟實力擴張”的實例之一。對於作為這一“軟實力擴張”承載體的中國游客,也正在進行着“文明化”進程。
其實,這份研究報告把“中國境外游”作為中國“軟實力擴張”的實例並不誇張。根據歐洲統計局2005年的一個數據,歐盟各成員國中,法國接待外國游客數量最多,但以旅游消費總額計算,卻是西班牙受益最多。而各國游客在西班牙的信用卡消費,以中國游客最高。由此可見中國游客在歐洲的影響力。
自從2004年5月《中歐旅游目的地國地位協議》生效以來,歐盟各國的旅游行業紛紛爭搶中國游客市場這一最誘人的“大蛋糕”。但是,中國游客在展現其大國風貌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固有的陋習。
現在,中國旅歐游客不再以那種西裝配旅游鞋、不會用刀叉的“土老冒”形象出現,他們身上的名牌最多,花錢比誰都大方。布魯塞爾旅游局官員安德烈也感受到了這一點,他介紹,當地的一些旅游從業人員對中國游客的一些不文明習慣頗多微詞。
他們對中國游客“不尊重當地的風俗文化”最有意見。中國人愛熱鬧,大聲説話的特點讓歐洲人難以接受。無論在博物館、教堂、餐館,“老張”、“老王”的呼喊都不絕於耳。
對於西方人來説,教堂是神聖而安寧的處所,嬰兒的洗禮、亡靈的超度、婚禮的誓約、贖罪的懺悔都在這裡舉行,且不説在這裡製造喧囂對西方人而言是褻瀆了神靈,在如此莊嚴肅穆的地方如此行事,顯示出的不僅是自身修養的缺乏,也是對西方教堂文化的一種破壞。也正因如此,雖然不是每個著名教堂都有中文解説資料,但幾乎每個著名教堂門口都有用中文標注了“肅靜”或“安靜”二字。
西方人常説中國人愛照相,這話不假。無論在巴黎的盧浮宮,還是倫敦的西斯敏斯特教堂,抑或是布魯塞爾的“小尿童”前,蜂擁而上、吆五喝六、爭先恐後照相的絕大部分是講漢語的。
不講衞生也是令歐洲當地人非常反感的又一陋習。經常接中國旅游團的邸先生對記者説,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紙屑,是中國游客非常普遍的現象。個別飯店因為中國游客在房間煙灰缸裏吐痰、“糟蹋房間”而拒收中國旅行團。
中國游客的一些“聰明”也讓老外無可奈何。國際著名的箱包名牌路易?維登,高檔昂貴。根據專賣店的規矩,在短時間內,每人只能憑護照購買幾件商品。但國內的大款們卻不甘心,於是經常可以看見中國游客等在專賣店門口,耐心地説服過客借用他的護照幫自己再買幾件。
歐洲人對中國出臺《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號召游客遵守公德、文明旅游非常讚賞。比利時安特衛普省副省長呂多?浩森對記者説,他在報紙上讀到了一篇文章,介紹中國政府要游客們銘記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他表示,中國政府在努力引導國民“借鑒歷史、弘揚禮貌公德”,這是“很有勇氣的表現”。
安德烈也認為,隨着中外民間交流的增多,這些不和諧現象必然會不斷減少。中國旅游市場對於歐洲相關行業來説,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記者 楊麗明)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