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文明”是後發國家的必經階段?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02日 17:30 來源:
專題:2006年“十一黃金周”
來源:南方週末
■縱深評論
1868年,美國波士頓市長舉行宴會,歡迎中國外交使團。當時,美國文豪愛默生在席上發表演説,歡迎來自東方的古老王朝步入“民族之林”。宴會結束後,他在日記中寫道:“中國人現在不再對一個越出廣州城墻的使節扔石頭了。”
近140年光陰逝去,今天的中國早已不再是當年國運衰微的老大帝國。但一個重新走向強大的文明古國,卻面臨著“不文明”的苦惱。面對令人稱道的物質現代化,精神的現代化始終未能完成。富裕起來的國人們,以自己在國內外的種種陋習,為這一“未完成”留下足夠豐富的注腳。
國人追尋精神的現代化,始自西方列強19世紀叩關中國。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曾開展“新生活運動”,用“禮義廉恥”改造國民的“衣食住行”,改革愚民陋習,提倡守時、清潔,寄望國民具備“國民道德”和“國民知識”。
無奈百年國運衰微,8年抗戰中斷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新中國建立後,又由於連續的政治運動和十年“文革”,錯失一次次歷史機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推至上世紀80年代才重新開始。
讓我們把眼光投向東亞近鄰。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內憂外患中開始全面學習西方文明,向現代社會轉型。
它們經歷的文化碰撞與我們在100多年後面臨的苦惱,頗有幾分相似之處。
當時,日本政府制訂了“文明”與“開化”的目標。報紙上刊載大量文章,解釋西方的風俗習慣。因為人力車夫和其他體力勞動者經常在公共場合裸露身體,報紙便報道稱,“你不能讓外國人嘲笑”。同樣,報上一些文章還提醒街頭澡堂的老闆區分男女。
一些日本報紙刊載漫畫,描述“未開化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尷尬。有報紙畫畫描述“未開化人”、“半開化人”和“開化人”。前者是穿草鞋長衣的日本武士,而“開化人”則身穿西式禮服、皮鞋,戴西式禮帽。
日本向現代文明轉型雖然快於中國,但依然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奇跡”時期,大批日本旅行團走向海外,很快便在歐美“名聲狼藉”。“揮金如土”、“到處亂拍照片”……成為歐美國家對他們的刻板成見。
韓國經濟從“漢江奇跡”開始騰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大批腰包鼓起來的韓國遊客出現在世界各地,他們的形象與1970年代的日本人並無二致。韓國在長期的公民教育中將儒家文化傳統和現代文明成功嫁接,有效地鍛造了韓國的公民素質。但直到今年4月,韓國外交通商部仍然在想方設法,限制“醜陋的韓國人”出境。
新加坡和台灣在上世紀60年代經濟發展迅速,新加坡很快便面臨社會道德危機,而走向世界的台灣遊客,同樣面臨著“沒教養”的負面評價。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新加坡開展反隨地吐痰運動,但直到1980年代,還有許多的士司機向窗外吐痰,一些人仍在巴士上照吐不誤。在政府的嚴厲處罰和通過學校、媒體教育和宣傳下,至1990年代後這一陋習才慢慢絕跡。
在後發國家,經濟騰飛往往伴隨著新舊文化的劇烈衝突。今天,同樣的問題攤到了中國遊客的頭上。
而在中國,“不文明”的行為方式只是表面現象,背後是中國社會道德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巨大反差。我們不必為剛剛起飛的經濟沾沾自喜,增加的財富並未降臨到每個人頭上。而經濟增長帶來的全社會道德和文明失范,卻正在阻隔著中國向現代文明轉型。
一言以蔽之,誠信盡失,斯文何存?
一個文明的社會,要求政府對國家負責,官員服務於全體公民的福祉;一個文明的公民遵守社會公德,以誠信待人,自尊自愛,為自己的行為擔當責任。
我們需要做的,絕非僅僅改變海外遊客的“不文明”行為那麼簡單。建設法治社會,改造我們的深層文化心理,在全社會重建道德誠信,才有希望在現代化進程中完成中華文明的鳳凰涅?。□李梁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