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連載(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19日 09:01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連載(一)
    《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網上座談會實錄

    一、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

    1.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思想。

    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生産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産發展必須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社會發展要逐步消滅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使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列寧提出,無産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增加産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産力,創造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産率,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加強文化建設等。毛澤東同志初步探索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提出要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著眼于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各方面的矛盾和問題,兼顧各個方面的發展需要和各個方面的利益關係等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鄧小平同志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産力,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提出實行改革開放、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講質量講效益等重要戰略思想和方針原則,實現了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識的一次飛躍。江澤民同志著眼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國內改革發展的新任務,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發展包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實現區域經濟合理佈局和協調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速度和效益的關係等一系列重大關係,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準確把握時代特徵和中國國情,認真研究和回答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擴展理論視野,不斷作出理論概括,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發展的豐富思想,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理論基礎。科學發展觀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産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2.科學發展觀是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是時代的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國關係深刻變動,世界力量對比繼續變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日益加快,國際産業重組和生産要素轉移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恢復和增長期。國際社會普遍看好我國的發展前景,看重我國的作用和影響,同我國合作的意願普遍增強。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也面臨著一些重大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明顯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環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就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來思考,發揮比較優勢,把握有利條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努力取得發展的主動權。科學發展觀是在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和世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奇跡。但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忽視環境保護和能源、資源節約,導致一些國家出現了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後,能源、資源日趨緊張,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以及高增長下的兩極分化、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蕩等問題,經濟增長並沒有給廣大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未能實現持續的增長和真正的發展。世界發展實踐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而應該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在汲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根據。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提出要以實現工業化為核心,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堅持統籌兼顧等方針原則,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我國的發展走了彎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正確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一系列推進發展的方針政策,開闢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黨的十四大以後,我們黨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實現了改革開放的新突破,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總結我國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抗擊非典的重要啟示,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目的,重視改善人民生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高度重視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各方面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各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必須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妥善處理好城鄉、地區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問題;必須注重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避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在總結長期以來我國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發展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到二十世紀末,我們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開始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新的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重要特徵: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同時這一體制還不完善,生産力發展仍然面臨諸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體制創新任務艱巨,深化改革必然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二是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結構加速調整,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實現可持續發展遇到的壓力增大。三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城鎮化加快發展,同時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保持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難度增加,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四是我國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許多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産品仍大量依靠進口,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五是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當數量,包括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産、社會治安在內的一些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研究解決,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全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任務繁重。六是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七是我國對外開放範圍擴大、領域拓寬,同國際社會的聯絡更加緊密,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高。八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進一步落實,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九是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式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活力顯著增強,網絡信息的影響日益廣泛,同時人員流動性大大增強,人民內部矛盾出現了新的情況,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一系列新課題。十是社會總體安定團結,同時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各類犯罪活動和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依然嚴重存在,給社會穩定與和諧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可低估。二??三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一千美元。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後,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舉措得當,就能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應對失誤,則可能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當前,我國面臨的既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一個社會矛盾和問題較為突出的矛盾凸顯期。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3.科學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制定科學的奮鬥目標和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並帶領人民群眾不斷為之奮鬥,這是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永葆蓬勃生機的根本保證。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到發展問題上就是發展觀。發展觀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決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和基本模式,對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科學發展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指明了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科學道路,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發展的本質和內涵,是指導我們認識發展的根本觀點。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産力作為首要任務,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産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的觀點。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和基本力量,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是歷史發展主體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強調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注重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之間普遍聯絡、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強調要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科學發展觀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看成相互聯絡的整體,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成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生産各個部類、各個地域、各個方面,人與社會、當代與後代等彼此相互聯絡、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發展問題的認識。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道路,是指導我們推進發展的根本方法。科學發展觀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發展速度與效益、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改革發展穩定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關係,在大力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促進政治、文化、社會共同發展,解決好與經濟增長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科學發展觀提出統籌兼顧的根本要求,把發展看作是相互推進、系統協調的過程,強調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兼顧各方,使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協調一致地運轉。科學發展觀著眼于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創新發展模式、健全發展機制、提高發展質量,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科學發展觀堅持正確處理中心與全面、重點與非重點、平衡與不平衡的關係,注重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實現發展的均衡和協調,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在發展問題上的科學運用。

    科學發展觀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在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發展目的和發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的系統理論,也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理論。科學發展觀涉及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各個環節,貫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各個方面,堅持和豐富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指針。

    《人民日報》 ( 2006-07-19 第08版 )

責編:霍筠霞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