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點燈”人:穿梭山路30年 護佑萬盞燈火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早年沒通公路的時候,鄭國標就是沿著崎嶇的山路進村搭線“點燈”;後來通了公路,走到最後沒修完的幾公里,他又背上二三十斤重的工具徒步來回。每次往返黃寮村,他都要早上五六點出發,晚上五六點回家。

黃寮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縣城西北部,是鄭國標所在服務轄區中最偏遠的村落。今年57歲的鄭國標是國網文成縣供電公司南田供電所的配電線路工,7月7日,他在電力線路工程外出查勘中永遠倒下了……

  2020年4月,鄭國標(右)和同事在戶外作業

7月10日早上6時,文成縣南田鎮村民吳汝春送了鄭國標最後一程。為了送這最後一程,吳汝春提前一天從最偏遠的黃寮村下來,在鎮上住了一晚。

送別現場,文成縣各地都有村民趕過來。那條平時人不多的山路上,因為送葬的七八百人,開始出現堵塞。公墓容不下這麼多人,很多人只好半路返回。下山的隊伍又走了一個多小時。

人們捨不得鄭國標。作為服務鄉親30年的老職工、老黨員,鄭國標30年來堅持為山鄉搭線“點燈”、帶去光明。只剩下一戶人家居住的村子知道,五六歲的小孩也知道,“停電了,找國標”。

“停電了,找國標”

從參加工作起,鄭國標就沒離開過南田供電所。他説自己是山裏人,“留在山裏服務這裡的百姓,挺好的”。

南田供電所負責文成縣二源、南田、百丈漈3個鎮總共26條供電線路。鄭國標和同事兩人一組便扛起了12條線路,總長138.21公里,關係著8386戶山區百姓的用電生活。

鄭國標點起的燈,照亮了山區,尤其是南田鎮最偏遠的黃寮。黃寮村距離南田鎮中心30多公里,偏遠閉塞,有當地最難走的路。直到2019年底,進村的最後6公里仍沒有修公路,車輛無法開進去,就算已經建成的那段,由於山路崎嶇,很多坐車的人也會暈車嘔吐。

鄭國標不會暈車,他太熟悉這路。黃寮村黨委委員黃華秀説,只要村子裏遇到用電問題,打電話給國標,他保準在兩個小時內出現。

2018年因颱風,村裏停電,手機信號也中斷了,鎮裏派人來排摸災情。進村的山路被洪水淹沒,黃華秀隔著路向鎮裏派來的人大喊:“帶個口信給國標,村裏沒電了。”

兩個小時後,鄭國標出現了。他把車停在路邊,背上幾十斤重的搶修工具,蹚過齊腰的洪水進到村裏。等問題全都排查完,村裏重新通了電,已經是晚上8點多。

2018年2月,鄭國標幫助村裏的老黨員檢查用電設備

2018年2月,鄭國標幫助村裏的老黨員檢查用電設備

在黃寮的周山自然村,隨著扶貧工作持續推進,大部分村民已經搬到南田鎮裏,並申請把老房子的電停掉。每年春節和清明時節,他們又會回到老家,並提前打電話給鄭國標,請他提前送電。

趙培良是一年中在周山村居住時間最長的老人。村幹部把鄭國標的電話留給趙培良,“停電了,找國標”。每次接到趙培良的電話,鄭國標都二話不説,走三四公里山路進村,為老人排查檢修通電。雖然只有這一戶,但鄭國標從不降低自己服務的標準。就這樣,他為周山村送了18年電。

一點一滴照亮山區致富路

這幾年,南田依託生態環境培育高山經濟,鄭國標點起的燈也照亮了南田就業增收的道路。 

武陽村村委會主任劉萬利記得,村裏要改造農用電,申請提交到供電公司後,來對接的是鄭國標。審批、預算、設計,鄭國標一一考慮週到。半年後,項目順利動工。村裏出産的楊梅和獼猴桃,正好借著武陽旅遊發展的時機,在家門口賣出了好價錢。

農忙時節,鄭國標會到田間地頭走一圈,把農業排灌電力線路查一遍,再教農戶們正確使用水泵,避免因為急著用電,私自搭接導致安全事故。村民覺得,種地、抽水、灌溉,只要用電有問題,找國標就好。 

2016年,黃寮線實施線路絕緣化改造。改造方案設計中,計劃把一座鐵塔設置在山頂。

看了方案後,鄭國標想到,那個山頂有不少村民種的楊梅,這是他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線路改造會給村民徵地補償,但他們仍要重新尋找長期增收的渠道。

2017年9月22日,鄭國標(左二)服務三農保障可靠用電

2017年9月22日,鄭國標(左二)服務三農保障可靠用電

出於對當地地形的了解,鄭國標建議把鐵塔移到北面山腰:一方面,能減少徵地補償和工程造價;另一方面,山頂那塊地有大批生長快速的毛竹,很容易碰到電線,北面山腰則沒有,能減少後期維護的人力和成本。在他的建議下,黃寮線修改設計方案光造價就為工程節約了上萬元。

像這樣,為了山區整體發展,為了盡可能維護村民利益,鄭國標會在工程建設和政策處理中尋求週到的解決辦法。正是靠著對山對電對農民的了解,別人做不通的工作,鄭國標去了往往能解決。

難啃的硬骨頭,他第一個認領

這些年,鄭國標踏遍了南田的山山水水,查勘過所轄臺區全部線路。他對設備狀況、線路佈局、故障隱患瞭如指掌,對每個客戶的用電狀況和性格特點都牢記於心。

南田供電所所長朱斌斌説,正是由於對山區和線路的了解,老鄭成了所裏的頂梁柱,建設中難啃的硬骨頭他都第一個認領。

黃寮線,是建在海拔七八百米高的一條電力線路,深山老林沒有通路,當初建設時,連專業施工隊伍都説:“沒幹過難度這麼大的項目。”

鄭國標帶著施工隊伍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他每天早上六點多帶著工人上山,一直待到晚上七八點收工。按規定,超過50歲的配電線路工不能開展高空作業。他就在現場盯著,指導工人怎樣在岩石上打基礎最有效,盯著施工隊伍做好滴水彎,確保電線入戶時雨水不會直接滲進墻壁、滴進電表箱,從而減少設備運行故障和隱患。

多年來,鄭國標負責的線路,沒有發生人為責任事故,建成至今運行情況良好,創造了長週期安全生産紀錄。

2019年8月,鄭國標(右一)和同事在抗擊颱風“利奇馬”中隔離線路隱患

2019年8月,鄭國標(右一)和同事在抗擊颱風“利奇馬”中隔離線路隱患

鄭國標的家,離單位只有幾百米,可一有颱風要來,他就會守在單位,幾天幾夜不回家。

2016年9月,颱風“鲇魚”給文成縣帶來持續大暴雨,山區多條道路坍塌,小溪變成大河,堵住了去駝湖村搶修的路。

 

進村的辦法只有一個:穿過另一條水勢較小的河,摸索著河對岸的石灘進入村莊。

鄭國標沒有猶豫,捲起褲腿第一個下水,給同事們探路。還一直回過頭叮囑:“照我剛走的路過來,踩在石頭上,不要踏進水裏。”那幾天,鄭國標和同事們就這樣蹚水過河去搶修,走了20多趟。

搶修中,遇到一名孕婦臨産。鄭國標他們從附近住戶家中借來物品做成簡易擔架,合力把孕婦抬過兩條河、翻過一座石頭嶺,一路送到道路通暢的安全地帶。直到放下擔架,他們才感覺到雙腳被山石硌得生疼。

時間定格,讓“光”留下

為山區“點燈”30年,鄭國標參與搶險救災不下60次,救助了不少受災遇險的村民。他也被評為省市兩級供電系統優秀臺區經理、縣級供電系統先進個人、抗臺先進個人、優秀共産黨員、最美國網人暨五美文電人等榮譽稱號。

由於負責維護和搶修的線路多,鄭國標養成了寫工作日記的習慣。他習慣每天早上6點多到單位,把要做的事整理記錄下來。

最後一條記錄的時間,停留在2020年7月6日,記錄中寫著:百丈漈業擴用戶專變搭接帶電作業許可。

鄭國標工作筆記

鄭國標工作筆記

在鄭國標辦公室的個人用品櫃裏,至今還放著一雙高筒雨靴、一頂安全帽和一件雨衣。這是他常用的裝備,上面磨損的痕跡清晰可見。

周山的村民們想集資修建村口的公路,“我們都説,路修好了,以後國標進來就不用這麼麻煩了。”

這個工程開工後,遇上一個問題。村民們向供電公司反映,計劃修建的道路中間有一根電線桿需要遷移,來對接的還是鄭國標。

那以後,他心裏惦記著這事,多次上山勘察。7月7日,他再次帶著施工隊來到工程現場。這一次,“點燈”人卻倒在了工作的路上,沒能等到工程完工。(記者 劉禛/ 通訊員 劉林燕 張睿 王雪 劉安然)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