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讓他一夜白頭 他卻用908天讓長征五號“浴火重生”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龍樂豪始終難以忘記2017年的一天,那是長征五號第二次發射的日子,龍樂豪和第一次發射時一樣,緊張地在現場等待火箭升空。與第一次“跌跌撞撞”“驚心動魄”的發射相比,第二次發射過程似乎稱得上十分順利。龍樂豪説,最初幾分鐘“要平靜得多”。

然而,火箭飛行300多秒後,問題出現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測發大廳裏,龍樂豪從大屏幕上看到,曲線不是按照他們預定的方嚮往上跑,而是在往下“掉”。

當晚,發射失利的消息傳開,公眾的質疑聲接連湧來。但龍樂豪並沒有氣餒,他告訴自己,要用實際行動再次證明我們的火箭是可靠的。

908天后,龍樂豪和他的團隊做到了。2019年12月27日,伴隨著一陣震山撼岳的轟鳴聲,長征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始它的第三次飛行之旅。這枚中國最大火箭“浴火重生”,再次出征。

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一定能搞

中國工程院院士、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已經是81歲高齡了,卻依舊奮鬥在運載火箭研製的戰線上。

上世紀80年代初,把衛星送入距地面36000公里的太空軌道的技術還被西方航天大國壟斷著。龍樂豪帶領團隊曆盡曲折,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由此,中國航天才有了發射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和月球探測器的能力。

中國航天是在包圍與封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長征運載火箭在2018年累計發射突破300次,這當中第一個“100次”花了37年,第二個“100次”花了7.5年,第三個“100次”花了4.25年。

“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一定能搞。”這是很多像龍樂豪一樣的老航天人常挂在嘴邊的話。

作為中國第一代航天人,龍樂豪提出了我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末速調節方案,該方案沿用至今,提高了導彈命中的精度和火箭入軌的精度。用一發低溫推進劑對火箭連續三次加注、兩次泄出、六次點火試車,龍樂豪在火箭研製史上的這一設計,不僅為我國火箭研製縮短了一年左右時間,還為國家節約了數千萬元科研經費。

一夜白頭

有多少成功,就有多少汗水和嘗試。

1996年2月15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點火起飛。這是當時中國航天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任務是發射一顆國際衛星。這次發射被世界各國報道,這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但火箭在點火起飛後約兩秒,飛行姿態出現異常,火箭低頭並偏離發射軌道向右傾斜。飛行約22秒,火箭頭部向下撞到了離發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隨即發生劇烈爆炸,星箭俱毀。

那次失敗是龍樂豪刻骨銘心的疼,也讓這位總設計師“一夜白頭”。他説:“那時才真正知道什麼叫痛苦。説實話,我沒想到失敗得這麼慘。”

14年後,龍樂豪談起那次失敗時説:“我沒有灰心,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失敗,重要的是如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改進研製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今後的失敗或避免失敗。”

後來故障原因查明,是一個電子元件失效。頂著輿論的壓力,龍樂豪帶領團隊不斷推理,反復試驗,全面審查了火箭總體技術方案,再次認定正確無疑,並在此基礎上,圍繞設計、生産、産品質量控制、研製管理等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復查,完成了12類122項試驗,提出44項256條改進措施,從而確保了後續飛行試驗皆獲成功。

我成天想的都是工作的事

龍樂豪生活簡樸,從不抽煙喝酒,茶水都很少喝,經常穿一個破爛背心。有一次,家裏人見他穿帶洞的背心,就很生氣地問他為什麼非得穿這個?龍樂豪答到:“這個背心不能穿嗎?穿的時間長了,自然也有感情了。”

龍樂豪自己生活節儉,卻經常把存下的錢捐出去。女兒龍蕾説:“他老説,要不是黨,我們也出不來,總感覺社會給予他的很多,想多做一些回報。”

生活拮據時,家裏沒錢買傢具,龍樂豪便自己動手做起了傢具。飯桌是用在廢料堆裏揀的金屬片做的,做板凳時買不起膠,就用豬皮熬,後來木頭買不起,就到南苑附近煤場撿當劈柴用的破板子。那時做成的兩個板凳,龍樂豪一直用到了現在。

幾十年來,加班是常事,龍樂豪卻一直樂此不疲。龍蕾回憶説:“大概是我八九歲時,我和弟弟同時生病,他該出差還是出差,真是沒辦法。”龍樂豪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虧欠家人太多:“我成天想的都是工作的事,這是不應該的。”

龍樂豪對名利看得很淡,評院士參加了兩次,第一次因為材料準備不足未成,第二次組織上和專家組都比較認可和看好他,他自己卻説算了吧,最終在家人的勸説下才同意參評。

81歲的龍樂豪還有很多未實現的願望:登月、建空間太陽能電站……他依舊充滿激情,朝著夢想努力。“無論多麼困難,總是需要有人開頭去做。”龍樂豪説。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