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活幹得好,説明你人品好;活幹得好,説明你這個人可交;活幹得好,你才有威信;活幹得好,你才能受到尊重。”在從事變壓器製造裝配工作的30年裏,這句話深深刻在王樹林的骨子裏。
他常説,他們的工作就像給特高壓變壓器安裝心臟,因此所做必屬精品。
勇挑重擔
49歲的王樹林自工作以來,參與了眾多高、精、尖産品的試製研發,困難是他工作中的“常客”,但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每次他都能成功攻克。
2003年,王樹林所在的單位拿到國家電網750kV級變壓器超高壓科研項目,在當時,這是國內首臺750kV級變壓器,既是新産品,又沒有成熟的工藝操作方案,這讓很多人都不敢挑戰,當時任帶班長的王樹林挑起重擔。
沒有經驗可循,那就一步步摸索著進行。
面對從沒有接觸過的新産品,王樹林大膽提出了瓦楞紙板安裝的工藝方法,經驗證,該方法可行。正當大家為這一創新激動不已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要把整卷的瓦楞紙板包裹在高2米多、長7米多的主絕緣紙板筒外側,不但工作難度大,需要四五個人協作完成,在安裝過程中還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變形。王樹林説,安裝好瓦楞紙板要嚴絲合縫裹制在主絕緣紙板筒上,如果瓦楞紙板變形,就意味著套包工序根本無法進行。
放棄瓦楞紙板工藝另辟蹊徑?王樹林搖搖頭,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太大了,唯一可行的是想辦法解決變形問題。經過反復研究,他決定用緊包器——也就是工人們俗稱的“腰帶”對瓦楞紙板進行捆紮,防止其變形。
這項工作説起來簡單,可實際操作卻一點也不容易。由於瓦楞紙板太長了,“腰帶”至少需要四五道,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捆紮的位置進行調整,“四五道‘腰帶’先緊固哪一道、哪道‘腰帶’的捆紮力道要大一些,都需要技巧。”王樹林説。
除了成功解決瓦楞紙板變形問題,王樹林還對主柱第一層主絕緣紙板筒結構和工藝提出改進方案,攻克了産品在氣相干燥過程中紙板筒變形的工藝難題,僅此一項就為公司單臺返修更換主絕緣紙板筒節省了6萬元。
後來,在出口印度的750kV産品生産中,王樹林把每一台都當成精品來做,正是這些精品使保變電氣獲得印度“國網運行質量最高獎”。而他所參與的750kV交流輸變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研製及工程應用,也獲得了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成功的秘訣
常有人問王樹林,從一名普通員工成為一名高技能人才,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在王樹林看來,唯一的秘訣就是肯下苦工夫。
2005年,公司派王樹林前往德國學習換流變製造技術。由於大型設備的生産製造異常複雜,即便是同一張圖紙在操作中也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成千上萬的絕緣件、數百個質量控制點,稍有誤差對産品而言都是致命的,不但會引起返修,更容易造成巨大的經濟浪費。所以,面對王樹林等人的到來,德方人員只説了一句話:“就算給了你們圖紙和工藝文件,沒有個兩三年的時間你們也造不出一台合格的變壓器。”這句話令王樹林感慨頗深。“雖然對方説的不無道理,但是,我也得爭這口氣,改變他們對中國製造工人的看法。”
王樹林犧牲了個人休息時間,堅持24小時跟班操作並詳細記錄操作重點。回國後,他不但迅速消化吸收了相關技術,還摸索出一套適應國內裝備水平的換流變生産工藝。經他帶班生産的貴—廣二回項目的兩台換流變壓器均一次試製成功。這令外方人員大為驚嘆。
此後,王樹林還負責雲—廣±800kV換流變整體套裝工序技術指導工作。生産過程中,他建立了換流變整體套裝操作的質量風險預警系統,並提出相應的控制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該項目試製成功不但標誌著我國在直流輸變電項目居世界同行領先位置,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還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傾心育桃李
對於自身掌握的技術,王樹林從不吝嗇保守。為培養青年工人,他把自己幾十年來的工作經驗、操作技能和技巧,進行了認真的總結,以文字、圖表的形式,編寫成變壓器《整體套裝工序標準化作業指導書》,如今被年輕員工奉為至寶。
他還負責編寫《整體套裝工序質量風險控制點和防範措施教案》,把本工序涉及的操作步驟逐條列出易發生質量問題的地方,並説明防範措施和解決方案,使大家提高了質量風險意識,提高了産品一次試驗合格率。
王樹林還與車間簽訂了師、徒互動協議,培養了多名中青年人才。從提高責任、質量、清潔、安全意識入手,並通過授課、交流、答卷、點評等形式,培養其生産組織、管理、協調能力的提高。多年來,他先後培養了31名徒弟,為企業輸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只有大家都成為世界一流的變壓器裝配工人,才能造出世界一流的變壓器。”王樹林説。面對諸多的榮譽和成績,王樹林從未停止鑽研技術、推廣技術的腳步。(來源:河北省總工會、河北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