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工張學海:從0.05毫米的合格走向0.01毫米的卓越

匠人匠心 來源:央視網 2018-04-21 第689期 A-A+

1

張學海工作照

央視網消息:19歲成為廠裏最年輕的技術能手,21歲成為廠裏最年輕的技師,29歲又成為最年輕的高級技師,39歲時以他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這一項項華麗紀錄的創造者就是張學海。

今年43歲的張學海堪稱精密加工的大師級鉗工。2014年的時候,他還獲得過被譽為中國産業工人“諾貝爾獎”的“中華技能大獎”。可是,他更願意別人稱他為“工匠”。工作了幾十年,張學海依舊癡迷鉗工臺上的工作。

1992年,18歲的張學海以包頭市技校畢業生考試鉗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來到中國兵器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普通工人。初到工廠的張學海身材單薄、有些靦腆。面對形形色色的零件和機床,他深知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不夠用,於是每天悶頭在油膩膩的工作臺前鋸、銼、量。

前輩們説:“車工怕車杆兒,鉗工怕打眼兒。鉗工鑽孔的孔距只能控制在0.5毫米內”要強的張學海憋著一股勁兒,暗自下決心一定做一名真正的好工匠。他從基礎做起,向“專”字看齊,向“精”字發展,用壞了90多把銼刀,終於練就了一身絕活兒。他總結出的“高精度鑽孔操作法”在公司推廣應用。在一次技術表演賽中,他僅通過目測就在40多秒內手工配製出一把鑰匙並成功開鎖,技驚四座。

“成績對我來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歡鉗工這一行。”張學海説,“當每件産品通過精雕細琢從手中變成精品後,它帶給我的快樂是別人難以體會的。”

20多年來,張學海利用業餘時間進修了機械製造大專課程,寫下了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他跟著師父,對産品的加工,從頭道工序一直跟到最後一道工序,從車、銑、刨、磨到裝配各個環節都要熟悉,潛心查找問題,摸索解決之道,學習—實踐—摸索—總結成為張學海鑽研技術的四步公式。

在某坦克初樣車研製過程中,由於散熱器翅片成型精度達不到要求,多次出現了發動機過熱停車的情況。這一難題成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攔路虎”,攻關組請來行業知名專家,還是沒有解決問題。這時,有人想起了張學海,説“可以讓他來試一試……”

張學海打開模具後,發現其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想象!160個刀齒組成的模具,要同時實現成型和衝切兩道工序,配合精度極高,而且任務節點僅剩60天。他小心翼翼地分別拆下了160個刀齒,並一一做了記號,可面對眾多的刀齒該如何下手?張學海整宿整宿趴在機器前琢磨,經過上萬次的拆裝、試驗、分析,先後解決了150多個刀齒的高精度配合問題。

在任務節點的前夜,張學海要攻克的是最難加工的一個刀齒。他根據前159個刀齒的不同特點,制定了最終的間隙調整方案,憑藉精湛的鉗工技藝,對刀齒進行了精細的修研。終於,在一個夜晚,他將這個刀齒的間隙終於調整到0.05毫米,這時的産品已算合格,但是執著的精神卻促使他將精度繼續調高……

經過60個日夜的努力,所有刀齒的間隙都調整到0.01毫米以內,衝制的翅片公差都落在優質區。張學海一舉攻破了國家重點項目中存在的技術難關,保證了該型軍品科研如期完成,並在閱兵式上接受了檢閱。此外,散熱器翅片成型技術也已得到廣泛應用,僅此一項技術就創造經濟效益達5500余萬元。

2014年,在廠裏成立了以張學海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完成攻關項目34項,解決生産現場技術問題110余個,自製各項零部件專用、通用夾具、模具20套,完成了13個型號的重點零部件的加工及試製以及新型輪式戰車部分零件的工序試製及部件裝配工藝流程優化。張學海為公司培養出近百名技師、高級技師,很多同志成為各級技能&&人和技術骨幹,並帶動了一大批“80後”“90後”青工學技術的熱潮。他常對年輕人説:“不要認為當工人就是傻大粗黑,在現代社會做一名工匠,同樣可以擁有令人自豪的人生。”(材料來源:經濟日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