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志走在整裝待運山西、甘肅的碳氫基肥中(攝影:侯美娜)
央視網消息:趙永志和土壤肥料已經打了半輩子的交道了。多年來,他主持或參與農業標準制定10項,在國家級重點刊物發表論文70多篇、出版技術專著14部,並獲各類科技成果獎26項。趙永志帶領團隊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4112.74萬畝次,技術覆蓋率85%以上。他也被人親切地稱為土壤“代言人”。
在農村長大的趙永志,從小就對農業有種特殊的感情,用他的話説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離不開農業更離不開土地。恨的是,從前,農業效益低下,農民辛苦一年下來還經常吃不飽穿不好。
如何讓農民勞動強度降下來,把經濟效益升上去?趙永志暗下決心,將來要為我國農業出一份力。
1979年,趙永志考入了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開始系統學習種植技術等農業知識。畢業後,趙永志沒有選擇城市辦公室裏舒適的工作,而是一頭扎進了遠郊區延慶的一個農場,開始了“實現農業夢想”之旅。
為了把農場的漁業搞起來,他學會了修建魚池和養魚技術;為了改善灌溉條件,他自己設計水泥襯砌渠道;為了把農場的畜牧業搞上去,提高産奶量,他研究怎樣提高飼料飼草營養配比,從而使奶牛體健奶足……通過努力和鑽研,趙永志很快成為農場不可或缺的技術中堅力量,成為全場生産技術領域的農業專家。
1998年,趙永志擔任北京市土肥工作站肥料室主任。當時正值北京農業結構調整,土肥站的工作重點轉向設施農業,包括土壤培肥、水肥一體化、二氧化碳新型肥料應用等技術的推廣。趙永志在順義區大孫各莊和通州漷縣開展了紅提、大桃、葡萄反季節栽培實驗。3年後,大桃、葡萄的上市時間提早到“五一”前後,而“聖誕玫瑰”使北京在聖誕期間還有葡萄可採摘。當時反季節栽培的紅提、葡萄畝增效益萬元以上,北京的採摘農業就這樣起步了。
昌平區香屯村一個種植園的經理陳某從2005年起經營草莓採摘園,可草莓口味總是偏酸,採摘的人很少。經過趙永志和團隊的“把脈診斷”後發現,溫室內土壤養分氮元素多、鉀元素偏少,這導致草莓變酸。技術人員為陳某家的草莓量身定制出一套施肥方案和施肥技術,並調節出偏酸、偏甜、酸甜適中3種口味。
此後,陳某的草莓便一炮打響,很多周邊地區的遊客都慕名前來採摘。那一年,陳某的草莓效益增加了三成多,每畝收入10多萬元。
2007年,工作成果顯著的趙永志被任命為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長。在新的崗位上,趙永志看得更遠。他認為,土肥事業的主要社會責任就是為農業和農民做好服務,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推廣易於農民接受、促進農業增效、利於農民增收的新型實用技術是土肥工作站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為了讓最新的土肥技術能夠儘早在京郊農業中得到應用,趙永志帶領團隊一手連接科研院所,一手連接農民。他們根據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際需要,確定了10余項兼具先進性、實用性和效益性等特點的土肥技術,並將這些技術傳授給農民,讓農民少走了不少彎路。
為了加大推廣力度,趙永志推動京郊農村開展“創新團隊”和“農民田間學校”建設,加強農民技術員、農民“土專家”培養。一批掌握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現代農業&&人在田間地頭成長起來。
趙永志和團隊的工作結出了豐碩的成果。2006年至2016年,單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就累計推廣4112.74萬畝次,技術覆蓋率85%以上。測土配方施肥從觀念和實踐上改變了農民施肥習慣,節肥30%,累計減少化肥投入11.62萬噸,折合減排二氧化碳42.97萬噸以上,為郊區發展低碳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運用新技術的田地共增産農作物123.66億公斤,增收節支37.25億元,應用技術生産出“配方草莓”“配方大桃”等優質高端農産品,不僅帶動了農民增收,也豐富了市民的果盤。
“我希望為首都農業立足高端、探索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新機制、新方法繼續貢獻我的綿薄之力。”趙永志説。(材料來源:經濟日報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