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一線工人掌握了外國專家都不知道的訣竅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7-9-24 第490期 A-A+

1

央視網消息:留著平頭、目光炯炯,他就是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一線工人李超。在遼寧一家鋼廠工作的28年間,他先後解決生産難題200多項,5項發明獲國家專利,創造經濟效益1億元以上。

李超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親是一名技術員,經常在家修些小設備。李超耳濡目染,小學時就製作出能收幾個波段的收音機,還有“自動黑板擦”,獲得學校小發明獎。

1989年,李超以優異成績考入鞍鋼冷軋廠,成為一名維修鉗工。由於個子小、娃娃臉,班長起初並沒注意到他,甚至沒給他派師傅。李超憋上一股勁兒,沒有師傅,他就把班裏的“活長”們都當作師傅;沒人主動教,他就主動去學。

一次,在“新增翻鋼機運輸鏈”工程中,李超把“活長”們都看不懂的十幾張蓋板圖樣畫在一張總裝配圖上,獲得了大家的肯定,班長當即授權他這個小工當現場“總指揮”。李超不負眾望,帶領大家將十幾塊蓋板全部嚴絲合縫地安裝到了設備上。事後,李超不僅得到了比“活長”多出40元錢的獎金,更收穫了一份自信。

1998年的時候,廠裏只有一條早年引進的冷軋生産線,那段時間,這條線的活套段事故平均兩天一起,每次事故要處理6至8小時。

李超下決心改變這種跟在事故後面跑的狀態。白天,他在現場觀察、測繪、查驗,測取了1000多個數據;晚上回家,就伏在案頭,查資料、畫草圖,還動員愛人幫他讀數據、校驗尺寸,小兩口常常一畫就到後半夜。

半個月後,李超完成了包括裝配圖、部件圖、零件圖共30多張設計製圖。改造之後,活套段全年設備事故只有半個小時,冷軋廠用一條線完成了兩條線的産量。

2004年,單位使用的日本公司設計的一套洋設備——霧滴分離器出了問題,不斷有雪花狀的鹼霧從30多米高的煙囪中飄出來。

考慮到這樣會影響環境,李超馬上找日方交涉,但是日方調試了多次也不見效果。李超於是獨自爬到30多米高的廠房上看煙囪排出的氣體是否有污染,比對類似設備的工作原理和基礎構造,鑽到分離器裏查看問題,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經過改進,煙囪再也不飄“雪花”了。

後來,外國專家來做跟蹤調查時,看到煙囪不飄“雪花”感到很驚奇,希望李超告訴他們是如何改進的,李超半開玩笑地説:“這是我們的技術know how(訣竅),如果想知道,可以跟我們先談下商務合同。”

那一年,廠裏用新投産的冷軋二號線成功生産出O5板,並陸續打入國內幾家汽車生産廠。隨後,李超改變固有模式,變事後集中吹掃為事先預防、分區吹掃,對軋機出口每個甩帶乳液的源頭先進行強力阻攔,再對帶鋼表面進行強力吹掃,使乳液清除率由平均93%提升到100%,殘次品率由8%降為0,每年耗電量節約36%,現場噪聲降低了25%,當年就創造效益337.30萬元。

此後,這項技術分別移植到鞍鋼冷軋二號線平整機組和四號線聯合機組,分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廠裏為李超設立了“李超創新工作室”。“解決生産難題,維護設備運轉,提高設備精度,早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每每看到生産中的難題在我和工友的努力下得到解決,我們會感到非常幸福。”李超説。(材料來源:光明日報 經濟日報 人民日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