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劍瓊在更換降水採樣桶。
央視網消息:王劍瓊至今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登上瓦裏關山的情景。
當時他從西寧出發,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來到瓦裏關山腳下,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路爬行7公里才抵達觀象臺。在實驗室和觀測場裏,全是各種各樣看不懂的儀器,跟普通氣象站完全不一樣。
王劍瓊的母親是一名氣象工作者。作為“氣二代”,王劍瓊打小就對氣象感興趣。高中畢業後,他報考了成都氣象學院(現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系環境工程專業。2003年,大學畢業的他被分配回家鄉青海,被安排到瓦裏關山實習。
作為我國唯一一個全球級大氣本底觀測站,瓦裏關站是目前歐亞大陸腹地唯一的大陸型全球基準站。臺裏的儀器基本都是進口的,一旦出故障,返廠維修成本很高。站上2008年剛買的一個新儀器隔年就壞了兩次,每次返廠送回美國維修,需要三個月。
“這麼好的設備擱在那裏,半年採集不到數據,多可惜啊!”王劍瓊於是琢磨著自己學著修。儀器正常運轉的時候他不敢動,等到一齣故障,專家上山維修時,他就跟上來一探究竟。現在,除了特別複雜的儀器外,王劍瓊基本都能修了。
2010年10月,王劍瓊到北京參加完氣相色譜儀培訓後,帶著一大堆零部件和圖紙回到瓦裏關,一個人連幹4天,組裝出一台氣相色譜儀。從此,瓦裏關成為全國四個本底站中最先安裝運行氣相色譜儀的站點,這種儀器至今仍是站上最複雜的設備。
在王劍瓊眼裏,能“玩轉”這些儀器是很酷的事兒。
王劍瓊的妻子薛麗梅是他的大學同學,畢業後,薛麗梅從青島遠赴西寧嫁給他。結婚這麼多年,王劍瓊常常要上山值班,一待就是10天。不值班的時候,他還時不時跑到山上處理緊急情況。王劍瓊明白自己對妻子虧欠太多,好在妻子非常理解他這份工作的意義,攬下家中所有事務,儘量不讓王劍瓊分心。
如今,臺裏有10個人輪流值班,每組兩人。雖然大多數工作人員來自海拔約2000米的青海省西寧市,但每次換班時依然要經歷高原反應。“如同背著30斤的行李,爬兩步樓梯就氣喘吁吁,嘴唇發紫,最怵的是缺氧,頭兩天幾乎睡不著覺。”王劍瓊説。
一次,臺裏一個設備遭雷擊壞了,考慮到王劍瓊過幾天要接受採訪,一個同事就建議他“等記者來了再修”,可以好好露一手。可王劍瓊等不了這麼久,他熬夜把機器給修好了。同事“罵”他不“機靈”,他也只好笑呵呵地聽著。
搭班的人之間有時會有救命的恩情。2006年10月,年輕氣盛的王劍瓊拖著患感冒的身子上山,工作中突然眼前一黑暈倒了。幸好當時另一名觀測員劉鵬就在身旁,劉鵬的妻子又是醫生,一番折騰才把他救醒。
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這些情義是激勵王劍瓊前行的重要力量。
13年來,王劍瓊完成了對以往所有臭氧總量原始數據和報表的整理工作,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建立了我國本底站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觀測方法及流程,對溫室氣體數據進行篩分和質控,獲得較為完備的數據序列。
“科技發展帶來的便捷令人驚嘆。新的儀器又準又快又操作簡單。我做的東西還很淺,不能被稱為科學家。但我希望在有限的生命裏,能照顧好家人,和同事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王劍瓊説。(材料來源:中國氣象報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