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制繩高手徐連龍(圖片來源:央廣網)
央視網消息:2017年5月25日,馬裏亞納海溝,“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正在開展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二次下潛任務,這也是“蛟龍”號繼5月23日在世界最深處馬裏亞納海溝進行今年首潛後的第二次下潛。在“蛟龍”號科學探測過程中,布放回收、聲信標定位、安全逃逸等環節均用到了由徐連龍主導研發的一款海洋物探繩纜。這款從外觀上看可以直立起來的繩纜,正在申請中的發明專利已達3項。
徐連龍,這個涉足特種繩纜領域僅僅9個年頭的小夥子,這些年來,由他參與研發的繩纜,多次打破歐美國家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已經創下了中國繩纜界的四個第一。他注“神”于繩,將“傻大粗”的繩子變成了“高精尖”的科研裝備。
人:從大學生到學徒工
剛進公司的徐連龍屬於高材生,他畢業于青島大學紡織工程學院。畢業前夕,徐連龍從700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考上了青島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公務員職位,“那時候公務員對我也是一種誘惑,但與我的專業並不十分相符,所以經過再三考慮,我還是放棄了那個工作。”從此,他和繩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制繩車間內噪音高達80分貝,甚至有些刺耳,聽清旁人説話都很費力,但這裡卻是徐連龍過去9年來一直堅守的研發“陣地”。他放下大學生身段,毅然前往生産一線,以學徒身份跟著老工人鑽研製繩,每天與各種枯燥的機械、繩索打交道,用徐連龍的話講,半個月不回家都很正常,有時直接吃住在車間,而這一幹就是9年多。
繩子:從“傻大粗”變“高精尖”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特種繩纜領域與先進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技術鴻溝,技術需要依賴“進口”。“進口特種繩纜生産、運輸週期長,且常應用到軍事、科研領域,如果受制於人,將阻礙我們在相關領域的探索腳步。”徐連龍為了能夠深入鑽研學習,常常主動留在單位加班。憑藉著“踏實、肯學、多幹”的優良品質,他在創研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徐連龍參與研發的繩纜成功地應用到“蛟龍號”、“科學號”、“雪龍號”及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潛標繩纜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海洋專項儀器設備項目》等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中。並創下了中國繩纜界的四個第一,即中國深度,可適用於海下8000米深度;中國精度,繩纜表皮與內芯的移滑度為零;中國強度,強度是同直徑鋼纜的2-5倍;中國溫度,在﹣196℃至560℃環境下不分解不熔化。
2011年,徐連龍研發的海洋物探纜隨著“蛟龍號”一同前往太平洋科學考察,但是誰都不會想到物探纜的研發製作竟出自青島80後小夥之手。
夢想:唯求一個“精”字
“繩纜,尤其是特種繩纜領域,唯求一個‘精’字。”徐連龍説,就他所從事的行業而言,對他們要求最高的就是精細,在一道道繁瑣工藝的背後,有無數項需要攻克的技術指標,不容許出一點差錯。“每股繩芯要捻多少圈、捻的力度要什麼級別、編織繩芯的密度、直徑得達到多少……每一道工序都得進行幾十次甚至上百次試驗。”
徐連龍理解的“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對繩纜等産品精心打造、更是要不斷吸收學習國外的最先進的技術,保持學習的狀態,創造出自己的核心技術,與時俱進,打造民族品牌,至少讓世界知道中國的繩纜不差。
“青年人,更重要的是看到明天,抓住今天,在寧靜中奮進,明天旭日出山之前,你又創造了奇跡。”——公司表彰墻上,徐連龍寫上了這樣一段話。(編輯:劉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