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他沒有真正上過大學,自學獲得大專學歷,卻曾被江蘇計量科學研究院聘為博士後出站論文答辯的5名評審專家之一;他是連續兩屆全國電氣化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同時也是兩屆委員中唯一不是學化學的委員;他通過努力拼搏,成為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全國電氣化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他就是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狀態評價中心物資檢測室油氣化驗組組長朱洪斌。
初出茅廬 追本溯源
1988年,當時的電力用油檢測還只是一項輔助性的工作,技術力量薄弱,試驗場地有限。油氣分析專業,就好比是醫院的化驗科,要想讓醫生對病情有個準確的研判,化驗就必須及時而且準確,但人們對化驗者卻鮮有關注。
這一年,朱洪斌從微型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江蘇電力科學研究院的化學室,從事基層油氣工作。面對眾多的實驗儀器和大量的實驗數據,他感到一頭霧水。為了快速入門,朱洪斌白天跟著師傅學習,夜間整宿守在設備前,查看、記錄、分析試驗數據。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伴隨著70多厘米厚的筆記本和上萬份的試驗數據,朱洪斌漸漸由門外漢變為行家裏手。2004年,由他主持申報的19個檢測項目全部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的認可。2009年,由他主導建立的油氣實驗室全面落成,試驗項目由原來的16項擴充到3大類47項,實現了電力用油分析項目全覆蓋。該實驗室試驗項目之全、儀器裝備之精、科研成果之豐均處全國領先地位,兩項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
2011年,以朱洪斌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掛牌成立了,在4年的時間裏,他帶領團隊收穫省部級獎勵10項,制、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12項,取得授權專利35項。朱洪斌説,他要把工作室建成帶動專業科技創新的“孵化器”、促進人才成長的“搖籃”。
有成就後 繼續鑽研
經過長期的試驗積累,朱洪斌開始反思現有技術的不足。從2005年開始,朱洪斌和他的團隊用了9年的時間,成功製備了色譜分析用工作標準油,併發明了絕緣油現場取樣工具及方法,解決了行業40多年缺乏專用取樣容器的難題;創新實驗室分析方法,平行試驗誤差由10%降至2%;建立了網絡化數據管控系統,不同實驗室比對誤差由20%降至5%,經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鑒定,整體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
2014年,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工程建設拉開序幕,江蘇電力承擔1000千伏南京和泰州兩個變電站的設備監造、現場試驗、驗收啟動和運行維護技術支撐工作,面臨大量的六氟化硫新氣驗收任務。朱洪斌主持研製的“六氟化硫氣體質量現場快速評價系統”,在國內外首次實現了6項檢測指標的儀器化、一體化分析,將單一樣品的檢測時間由18個小時縮短為40分鐘,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杜絕了氣體由現場運回實驗室過程中的安全風險。
在進行六氟化硫氣體酸度檢測模塊研製時,氣體中的酸性物質含量極其微小,現有傳感器的靈敏度均不足以識別溶液微弱的酸鹼度變化,項目組成員幾經探討卻沒有進展。朱洪斌不願放棄,經過數月的苦思冥想,他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溯源酸鹼檢測的對數曲線原理。他巧妙設計儀器工作流程,最終實現了對溶液中微量酸性物質的敏銳捕捉。在六氟化硫氣體評價系統攻關階段,他一個月內3次遠赴委託加工的廠家指導改進設備製作。
從絕緣油檢測到六氟化硫氣體分析,朱洪斌的創新提高了現場作業和實驗室檢測的工作效率,過去用傳統方法需20人的工作量,現在僅需6人就可以完成,這也帶動了全國油氣分析行業的發展進步。
砥礪傳承 匠心築夢
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技術創新中來,朱洪斌承擔起了油氣技術創新經驗的傳授工作。在每年的技能類單元制培訓中,他都是首席教員。針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現實需求,他匯集多年的研究成果,編寫了12萬字的油務化驗培訓教材和創新成果展示教材,並通過論壇、技術交流、專業知識培訓等方式定期組織學習。
入行29年,從職業菜鳥到“油務工匠”,朱洪斌把電力用油檢測做到了技術國際領先。他説:“對我來説,工作是快樂的,在本職崗位上能有所創新、有所成就,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