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中煙紅雲紅河集團昆明捲煙廠電氣修理工 王奇雲
央視網消息:王奇雲是雲南中煙紅雲紅河集團昆明捲煙廠的一名電氣修理工,1990年參加工作至今,27年心無旁騖,一門心思“守護”生産一線電氣設備。
如果制絲是捲煙生産的一個核心過程,那麼,電氣就是它的靈魂。從一名年輕稚嫩的小夥,歷經三次技改磨練,理論素質不斷增強,維修技能不斷提升,王奇雲逐漸成長為融工藝技術和電氣技術為一身的“專家能手”。
專業過硬,技改攻堅急先鋒
作為捲煙製造工廠,制絲工藝水平、設備控制精度都與捲煙産品的內在質量息息相關。要做到精細化加工、智慧化控制、集約化生産,這對專業技術人員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嚴的要求。
2010年,昆煙易地技改,王奇雲作為5條生産線的現場電氣安裝、調試組長,擔負了制絲生産線電氣方面的安裝調試。他以最快速度掌握設備原理、控制方式和工藝流程。當時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是常態,但他樂此不彼,被大家稱譽為“鐵人”。很大程度上,王奇雲自己也承認,是技改的沉重壓力和高精尖技術要求把“王奇雲”3個字變成了一種代表高技術高技能的“符號”。
煙草企業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激烈的競爭態勢,稍有遲疑,就可能是“洞中方數日,世上已千年”的驚人變遷。從1990年到2010年前後,昆煙進行了3次技改。王奇雲非常幸運,剛參加工作,就以煙草新人身份參與了第一次技改。“但那時基本不懂,只能在一旁看著,對德國專家的裝配調試,提不出任何意見,話語權是人家的,人家説啥就是啥。”
1997年上第二條生産線,進行第二次技改,王奇雲也見證了,但這時,他依舊很“嫩”,也同樣只能看著德國專家幹,自己無由置喙。“只有第三次易地技改,我是完整參與了。”而且是深度完整參與。王奇雲既要當老師,教操作人員掌握操作方法,又要做指導員,指導維修人員開展設備維修。他白中班連軸轉,還完成了各工序操作規程、維修技術標準等的編制。並針對技術難點,開展專項攻關,開展技術交流和研討,形成30多項的技術交流課件。
示範引領,技術創新勇爭先
面對先進的制絲生産線,王奇雲堅持個體示範、團隊引領,遵循“三現原則”(現場、現實、現物)攻克多項技術難題。他帶領技術人員一同建立了PLC控制技術工作站,用於開展排故演練,形成案例庫,為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員對設備故障的快速判斷處理提供了極佳的技術平臺。他積極自主開展全懸浮電子皮帶秤防差錯項目攻關,經過嚴謹的數據採集和科學分析,開發建立預警程序,一旦流量異常,立即觸發報警,使操作工及時發現異常波動,及時進行干預,提前消除質量隱患。實施自動化防差錯後,每1000批次質量缺陷隱患産生概率為0,異常處理時間也同步降為0。
27年的職業生涯中,王奇雲主導組織完成了30多項廠級項目,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表彰,其中《提高儲絲庫東端空箱補充能力》獲得全國一等獎,《KTC80切絲機傘狀錐盤的利用率》獲全國二等獎。同時他還參與完成《柔性制絲設備專業知識培訓教材》的編寫。
寧靜致遠,崗位奉獻淡名利
一路走來,王奇雲榮獲工廠標兵、集團標兵、集團勞模、雲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但他依然每天堅守在生産一線巡檢電氣設備。對王奇雲來説,見到電氣設備就像見到老朋友般親切,看到設備正常運轉,他就收穫了快樂和成就。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一到車間,就先巡檢主要電氣設備,了解生産、設備是否正常,掌握相關細節,發現問題立即組織技術人員處理。由於工藝流程的客觀原因,遇到工廠放假,他總是在保養工作完成後再檢查電氣設備並全部斷電,才最後一個離開車間,而在復産前一天又要進行設備空車運行測試,這樣每次都是少休息二至三天,但他總是淡然處之。
長期以來,王奇雲“烙”下了一種“毛病”,夜裏不到淩晨2點睡不著覺。與其説他在等待問題電話,不如説他在等待責任的召喚,他24小時開著手機,通常是在夜裏接到電話,就立即往車間疾奔,然後和隊友們“望聞問切”,有時一幹就是一個通宵。通過艱苦努力,昆煙的制絲生産線運行正常了,午夜電話開始少了,當然偶遇設備問題,不管什麼時候,只要鈴聲一響,他又是第一時間趕到生産現場,任勞任怨,愛崗敬業,彰顯了一名生産一線技術人員的職業操守。
傳道授業,孜孜不倦育新人
作為技術領軍人物的王奇雲始終不忘知識更新,還在不停地學習。在他的榜樣作用下,團隊成員好學風氣蔚然,基本擁有技術職稱和技能等級資格。“電氣維修組5人獲得工程師資格,12人獲得技師資格,2013年,1名電氣修理工獲得集團西門子PLC技術技能競賽第二名,2014年,在集團和工廠開展的工程技術技能人員聘用中,1人獲聘工程師,8人獲聘電氣維修技師。”
數萬條程序代碼,數千個電器節點,數十道工藝流程,為王奇雲創造了成就匠心夢想的平臺,二十多年來,王奇雲精益求精,專業敬業,耐心專注,永不滿足,永不停步的執著追求,最終圓了王奇雲的工匠之夢。(稿件素材由全國總工會新聞中心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