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中國紀錄片曾經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次創造輝煌,但今天遭遇了發展瓶頸,這一方面是紀錄片面對媒體迅速膨脹沒有完成生存轉型,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媒介新生態下對於紀錄片的角色定位、基本屬性與發展模式缺乏清晰的認知。事實上,紀錄片發展並不是簡單的影視行業問題,而是關係到國家的文化戰略問題。

7.1紀錄片發展戰略定位

    英美法德日等國紀錄片發展經驗證明,紀錄片不是一種簡單的影視産品,而是關係到國家文化戰略問題。在不同媒介形式中,紀錄片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角色:

    國家形象傳播:國家形象首先來自於真實影像,而不是虛構影像。紀錄片在國家形象傳播中承載著其他媒介形式無法替代的使命。探索頻道建立的媒體帝國跨越180個國家,這不是簡單的産業,而是關於美國國家形象的傳播,它把美國形象和價值觀傳播到世界各地。而中國還缺乏有效的傳播渠道和品牌。

    國際文化交流:跨文化、跨時空的屬性使紀錄片成為一種最易於進行國際交流的媒介形式,而建構在真實影像之上的交流比任何其他形式更為可信。2008年《西藏一年》在BBC的傳播效果遠遠勝過我國關於西藏的海外宣傳,在西藏問題上常常充滿偏見的英國媒體也轉變了態度,《衛報》稱它“以罕見的深度,驚心動魄的力量,公正記錄當今世界最有爭議、最偏遠地方人們的真實生活”。《泰晤士報》稱它“輕揚如飛雪,深遠如禪宗,見證了一個真實的神秘藏地”。

    歷史文化解釋權:歷史是靜態的,文化是多元的,如何解釋歷史文化問題關係到民族價值觀與文化核心價值。2007年抗日戰爭爆發70週年之際,美國人拍攝了《南京》,把美國人描繪成拯救者;日本NHK製作播出了大量關於中國文化的紀錄片,在國際上形成一種錯覺:東方文化中心在日本。誰掌握了歷史文化的解釋權,誰就傳播自己的價值觀。

    如果對於紀錄片的認知提升到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我們就不會只關心細枝末節的問題,而要從發展戰略上發現問題,尋找出路。


7.2 中國紀錄片發展面臨的問題

    中國紀錄片發展所面臨的不是局部問題,而是系統問題:從運營體制、製作模式到傳播模式的全鏈條。

    第一,傳播平臺無力支撐紀錄片的生存空間與品牌傳播。

    紀錄片是一種跨文化、跨時空的媒介形式。目前,中國紀錄片沒有與紀錄片屬性相匹配的傳播平臺,缺乏足夠的生存空間,更無從打造品牌。

    中國省級衛視頻道裏電視劇、娛樂節目和新聞節目佔據了絕大部分空間,而紀錄片卻沒有一條覆蓋全國的頻道,唯一的CCTV-10也是多種節目雜糅的頻道。而上海紀實頻道、重慶科教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第三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又都是本地覆蓋的地面頻道,缺乏足夠的生存空間。

    從國內傳播角度看,目前的傳播平臺限制了紀錄片的傳播能力,也限制了紀錄片製作水準與製作規模,縱容了低端重復與惡性循環。中國紀錄片要想生存,必須擁有足夠的空間;要想打造品牌,必須擁有自己的平臺。

    從國際傳播角度看,目前國際強勢媒體都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遊戲規則是西方人制定的,如果要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遵守這一遊戲規則。如果我們要自己制定遊戲規則,那就要打造自己的國際傳播平臺。從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十年發展的歷程看,短期崛起也並非完全空想,關鍵在於如何運作。

    第二,産業鏈不完整,運營機制缺乏動力體系。

    從産業角度看,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是各個産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係和時空佈局關係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係形態。它包含了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産業鏈。這種“對接機制”調控著産業鏈的形成。産業鏈形成的動因在於它是産業價值實現和增值的根本途徑。任何産品只有通過最終消費才能實現,而産業鏈也是為了創造産業價值最大化,它的本質是體現“1+1>2”的價值增值效應。

    産業鏈是一種産業發展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後出現的宏觀形態,而目前紀錄片産業模式尚在建構之中,産業連環之間的關係還不明確。概括來説,國産紀錄片産業鏈的形成首先在於運營體制的調整。紀錄片的傳播屬性要求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而目前條塊分割的行政體制切斷了市場肌體,資本無法按照市場規則參與,運營機制缺乏動力體系,産業鏈條缺失。

    第三,市場主流産品類型不完善,缺乏品牌産品。

    目前中國紀錄片三種類型都有,但消費型紀錄片還沒有形成主流類型,缺乏核心競爭力,也就無法培育品牌。以電視欄目為例,收視效果好的欄目多數是外國紀錄片翻譯或編譯,如《傳奇》、《視野》、《經典人文地理》等,而國産紀錄片只有《探索•發現》和《檔案》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然而,如果從穩定性、影響力與核心競爭力來看,這些品牌與真正的國際品牌還有一定差距,關鍵在於此類節目較為普及,歷史故事、人文地理資源是公共的,而製作水準差距還沒有拉開,差別的僅僅是播出平臺。 

7.3 中國紀錄片發展對策

    中國紀錄片發展處於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30年實現經濟騰飛,國際社會普遍關心中國經驗,也更期待了解當下中國,並且中國政府也開始關注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和文化軟實力,2007年中國政府發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抓好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項目和工程建設,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拓展文化發展空間,初步改變我國文化産品貿易逆差較大的被動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並“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牌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向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2009年國務院通過了《文化産業振興規劃》,明確指出“要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紀錄片是最有力的國際傳播方式,也完全可能發展為一種文化産業,具有跨文化、跨時空的不可替代的媒介屬性。

    借鑒國外紀錄片頻道及機構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現狀,課題組認為,為了解決中國紀錄片發展中遭遇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搭建規模化播出平臺,開拓生存空間

    在目前付費電視比較弱小的情況下,可以在建立全國覆蓋的紀錄片頻道,並保留各地面頻道,形成不同層次傳播網絡,吸納社會製作的優秀作品,從而拉動市場的有效循環。同時,建立藝術院線,推動紀錄電影發展,以滿足觀眾需求。

    第二,實行制播分離,打造完整産業鏈

    以頻道改制為契機,降低體制性損耗,從自産自銷的計劃模式向制播分離的市場模式轉化,重塑市場主體,建構以資本運營為動力,從製作到傳播的完整産業鏈。制播分離鼓勵公平競爭,為社會力量進入紀錄片市場開闢了空間,從而形成行業標準,迫使紀錄片價格向價值靠攏。同時,建立紀錄片多層立體回收網絡,打造符合紀錄片特性的産業模式。

    第三,建構主流類型,培育市場品牌

    中國紀錄片作品眾多,但是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産品,更談不上主流産品類型。即使最具消費特徵、具有一定品牌的《探索•發現》也與銷售市場完全脫節,收入與製作無法互動,不能進入良性循環,仍然不是真正的市場産品。因此,建構主流類型、培育市場品牌是中國紀錄片市場化的重要一環。而在真正市場品牌建立之前,電視精品大片與院線放映的紀錄電影將逐步撬動紀錄片市場意識和觀眾的收視慾望,重新塑造紀錄片形象與品質,建立紀錄片與觀眾的良性互動關係。

    紀錄片發展是多種合力的結果,政策確定總體框架與發展機制,而資本則是市場的發動機。紀錄片發展的驅動力既需要政府從國家形象傳播和文化産業的戰略角度施行政策引導,體制改革,機制創新,也需要社會力量參與。大陸橋、華億聯盟等民營公司已經獲得市場化生存的能力,而非贏利文化機構CNEX基金會也顯示了紀錄片傳播的能力,良友文化基金會也參與到紀錄片的行動裏,不僅介入紀錄片的製作,也在推進紀錄片傳播,形成真正的市場。民間獨立製作人也製作了大量紀錄片,在國際電影節上傳達著中國的信息。

    2009年的中國紀錄片潛流暗涌,各種力量交匯,呈現出一種新氣象:民間和國外紀錄片已經在中國紀錄片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海外製作與傳播也顯示了新力量,紀錄電影展示了市場潛能,而以電視臺和電影廠為核心的中國紀錄片主流基地也正在調整步態,逐步走向市場,尋找紀錄片的原動力。

     

視頻集>>

熱詞: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

channelId 1 1 第七章 中國紀錄片發展問題與對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