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紀錄片是影視節目中文化含量高、美學特色鮮明的類型,也是新時期中國影視發展的標誌性樣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紀實美學改寫了中國電視的基本語言形態。2000年以來,《故宮》、《圓明園》、《大國崛起》、《森林之歌》等作品多次引發社會輿論,但隨著娛樂化浪潮、電視劇熱潮的高漲,紀錄片的文化功能與美學特色明顯弱化,議程設置功能褪化。

6.1 文化形態

    2009年紀錄片在中國文化版圖上位置基本處於守勢,缺少鮮明的亮點、焦點。與電視劇、娛樂節目和動畫片比,紀錄片顯得過於安靜了。

    中國紀錄片的文化版圖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民間文化構成,其中主流文化形態佔據壓倒性比例,民間文化形態借助DV發力,創作了不少具有文化價值與美學特色的作品,大眾文化形態因為收視率的支持而凱歌高奏,但精英文化形態卻幾乎處於文化失語狀態。

    主流文化紀錄片在2009年非常突出,成功地完成了意識形態表達功能。國慶60年、汶川地震一週年、澳門回歸十週年等重大社會事件引發一批精心製作的宣教型紀錄片,節目的規模、質量與密集度可謂空前,社會影響力也非常巨大,像反映汶川救災的《人民至上》在央視一套播出時獲得了3.61%的收視率,估計觀眾規模約四千萬人。應該説,主流文化紀錄片在參與重大事件、見證歷史進程上發揮了相當的作用,而在創造媒介事件、引導社會話題上還待提升。

    精英文化紀錄片顯得低迷,凝滯。中央電視臺的一些紀錄片欄目還在關注社會文化,提出自己的思考,《見證》還在午夜堅持一點冷靜思考和個性表達,系列節目《生者一年間》記錄了汶川地震之後的真實生活和思考;《百姓故事》還在關注一些社會問題,如校園問題、網癮問題等;《新聞調查》還在關心當下事件,如上海倒樓、土地拍賣等;中央電視臺製作的《水問》展示了對於水資源危機的思考。地方頻道中,上海紀實頻道的《大師》、吉林衛視的《回家》等是少數存留的紀錄片精英欄目,關注那些主流媒介不願關注的文化人物。不過,精英文化立場的紀錄片亮點不多,反映了紀錄片創作在思想上的停滯。同樣,精英文化形態的紀錄片也較多停留在文化、歷史層面,而對於社會問題關注不高,對社會現實發出的聲音微弱,對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表現不夠,整體上缺乏有深度的現實思考。

    大眾文化紀錄片大多是欄目化生存,用一種穩定的欄目形態滿足大眾文化的要求,服務於受眾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獵奇心理,表現出明顯的娛樂化特徵。2009年,整體表現良好的大眾文化紀錄片欄目包括央視《探索•發現》、上海紀實頻道《檔案》、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等。這些收視較好的消費型紀錄片欄目體現出兩大特點:在內容上,它們更多地把鏡頭對準普通人的需求,強化貼近性,關注民生,從社會變革、人文景觀、情感世界等方面反映平民的生活和命運,或者關注人文、地理、歷史、懸疑等領域,滿足觀眾口味;在表現形態上,它們則更加注重紀錄片的可視性,力求適應當代觀眾的欣賞習慣與審美需求。

    民間文化紀錄片活躍在體制外,數量巨大,參差不齊。他們往往聚焦于主流紀錄片所忽略的社會層面,展示民間話語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但因為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支持,也缺少播出平臺,多數作品無法進入大眾傳播,參加國外電影節和小範圍展映幾乎是所有的渠道。

    2009年紀錄片的議程設置功能格外鈍化,幾乎沒一部紀錄片構成焦點話語或媒介事件,只有局部熱點,缺乏整體熱度。總體來看,2009年的紀錄片娛樂功能越來越強,現實關注越來越弱;參與文化慶典越來越多,思考公共問題越來越少。

視頻集>>

熱詞: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

channelId 1 1 第六章 文化、美學與理論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