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採訪手記:算起來,我已經採訪過二三十位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但這次在寫作方面遭遇了很大危機。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物通訊最重要的是要有故事,可是任學安從工作以來看上去似乎一片坦途,一兩年做出一段可圈可點的業績,隨之被委以更重要的任務或職務,如此反復,16年來已從普通記者升至頻道副總監。我試圖挖掘他各個階段栽跟頭然後爬起來的故事以取得文字上一定的戲劇效果,但遺憾的是最終一無所獲:他做事紮實,從不給自己“萬一”犯錯誤的機會。

  主持“經濟半小時”最重要的變革;策劃創作《大國崛起》;創辦財經頻道首個日播評論欄目“今日觀察”……從業16年的任學安成果豐碩,而這正是他堅守某些可貴的人生信條的結果。

  不要瞧不起邊角料時間

  任學安的成名作是《大國崛起》,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部耗時三年的鴻篇巨制佔用的全是他的“邊角料”時間。從2003年底到2006年底,任學安的職務幾經變動,先後擔任經濟部副主任、特別節目工作室主任、經濟頻道節目副總監、珠海市金灣區副書記(挂職)、經濟頻道副總監等。他的本職工作主要是“審片”,副業才是創作《大國崛起》。

  那顯然是一段沒日沒夜的日子。一般人最關注7個攝製組如何在9國進行境外拍攝,其實這個過程只花去3個月時間。耗時最多的是腳本準備和後期製作。腳本準備階段從2003年11月底産生構想開始到2005年初腳本初稿基本形成,創作人員只有“總導演”任學安和“執行總導演”周艷,他們先拜訪史學界泰斗齊世榮,以及錢乘旦、陳樂民、資中筠教授,被鼓勵選題“有價值”,也被提醒史料浩瀚、題材敏感、無從把握,“難度很大”。然後一邊看九國國別史,一邊在更大範圍內聽取專家建議。一年內,他們跑遍北京各大書店,購買了幾百冊人文歷史書籍,還遍訪知名歷史學者,像北京大學歷史系和社科院世界所就逐一拜訪了每位相關教授,南方的學者則專門出差採訪。此外,還探訪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國際政治等不同研究領域的眾多專家,討論腳本中的相關闡述。“千頭萬緒的事件、人物、時間、地點,眾説紛紜的因果、巧合、偶然、必然……這些一股腦兒涌向我們,經過幾乎可以算得上‘痛苦’的反復比對和取捨,腳本才得以逐漸成形。”然而對任學安來説,更大的考驗在後面。2005年底,國外拍攝部分結束,劇組進入緊張的後期製作階段。恰逢此時,愛人生病要立即手術治療。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裏,在外挂職的任學安不僅忙於珠海—北京兩地飛,在北京還要醫院一劇組兩頭跑,白天侍候在病榻,夜晚苦熬在案頭。身心俱疲,接近極限。領導不忍心,紛紛勸他“家人第一”“健康第一”,但他堅定立項時的承諾,如期即2006年5月將樣片交到領導手上。他不允許自己“辦砸”任何事,不管什麼理由。

  信任是脆弱的

  任學安自認非常幸運:關心家國大事、懷揣社會責任,正好就進入央視這樣可以施展的大平臺。所以他格外珍惜機會。最初,任學安在央視經濟部做行政工作,他寫報告、裝訂材料都很認真,“碼材料都儘量比別人更整齊”;而一有機會他就會和記者們聊天,或者看節目、分析比較優劣。1995年初,27歲的任學安結束了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部辦公室兩年的“雜役”,獲得了進入著名電視欄目“經濟半小時”做記者的寶貴機會,從此開始活躍于經濟新聞報道第一線,憑藉大學畢業五年來的積累和特有的勤奮,不斷有佳作産出,業績得到觀眾認可,也得到領導肯定。後來,雖然早已身在專業領導崗位,但付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提高是加速度的。”同事陳紅兵這樣評價。他總是做得比崗位所要求的、上司所希望的以及同事們所期許的更多、更好。無休止的加班、儘量的親力親為……他對自己的苛刻幾乎讓人難以理解。

  而他這樣解讀自己的成長經歷:“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以起步階段為例,如果做行政時沒有足夠積累,當記者時就不會上手那麼快;如果當記者時表現不夠突出,就不能很快被提拔為小組長;如果當小組長時沒有加班加點以佔欄目四分之一的人力完成欄目近四分之三的工作量,就不可能很快成為欄目主編、製片人……那就沒有總導演《大國崛起》的機會,沒有創辦欄目、管理頻道的機會,對一個電視人來説也就是失去了更進一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

  成功離不開同事、領導的信任。“同事信任你就會毫不猶豫地跟著你走,領導信任你就會把最重要最難啃的骨頭交給你。而信任往往是脆弱的,它需要用一連串的成功呵護。”任學安認為:成功只屬於過去,連續的成功最重要。所以,每一刻都要腳踏實地、恪盡職守,因為哪怕一次失敗也會撼動別人對你建立起的信任感。前功盡棄的故事太多了,這是自己不願意看到的。

  在他的哲學裏,信任因其溫暖而格外美麗,信任也因其脆弱而萬分寶貴。

  輸不起,所以儘量完美

  童年的獨特經歷往往會深刻影響個性。對任學安來説,就有這樣一件難忘的事。

  小時候,他曾經很調皮,是老師眼中那種聰明的壞孩子,在家裏也沒少挨父親揍。結果讀初二的一天,他和另一個男生因課間打鬧,差點把對方眼睛弄壞。那種以為把人眼睛打瞎了、從此要負擔他一輩子,可是家裏本身已經窮得幾乎難以為繼的恐懼讓他突然之間長大了。他從此記住了克制二字,不做輸不起的事情。

  什麼是輸不起的事?在任學安看來,小時候是打鬧,上大學了是虛度光陰,工作後是不全力以赴。任學安是公認的完美主義者,不僅對工作一絲不茍,甚至對自己的精神狀態、衣著、髮型絕不馬虎,出現在同事面前的他,總保持著積極正面的情緒。

  都説電視是遺憾的藝術,但任學安從不以此為藉口放鬆要求。有時,節目已經審定,他突然發覺某個鏡頭或者某句解説詞調整後更好,那肯定會一邊致歉“給大家添麻煩了”一邊毫不猶豫要求下屬改掉,因為他認為節目裏“能少一個遺憾也是好的”。

  2006年底,任學安接到上級指示創作一部紀錄片,全景式回顧中華民族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2007年中國共産黨十七大召開167年的偉大復興的歷程。這時離節目播出只有10個月時間。時間短、任務重。為了帶動鼓勵劇組的創作,任學安身兼兩職:總導演、總撰稿。隨後的幾個月裏,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休息,全力投入。不幸的是,突遇母親去世。他悲痛萬分,慌忙從千頭萬緒的工作中抽身。在從小長大的老家,他暗自神傷,感慨母親對子女的愛和她一生的艱辛,感慨沒有了父母的家以後還怎樣再找到家的感覺……“這次真的不想很快回去工作了”的任學安四天后到崗,他依照家鄉風俗,百日內素衣素食,但儘量壓縮私人情緒對工作時間的侵佔。出現在團隊前的任學安,仍然是意氣風發、胸有成竹的模樣。節目創作成功,這就是《復興之路》—一部觀眾喜聞樂見的主旋律紀錄片,先後獲得電視“金鷹獎”和“星光獎”。他用榮譽告慰母親。

  用積極心態消解負面情緒

  1998年,任學安成為“經濟半小時”欄目第一製片人,他推行了日後被證明該節目歷史上最成功的改版:經濟收益和社會反響的雙重收穫。然而當時為推進改革,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欄目主編團隊,主管領導不太同意,他做工作,立軍令狀,領導勉強通過後,又遭到記者隊伍中一些人以各種方式的反對,加之新的主編開展工作後,他們中的個別人不能很快適應新角色,導致工作中與一般記者、編輯衝突很大,令任學安很撓頭,那是一段十分艱難的時光。

  《大國崛起》的成功已成定論。而2004年底組建《大國崛起》編導組時,任學安因堅信情懷比經驗更重要而啟用一位從未創作過大型紀錄片的女導演做分集負責人,遭到劇組內外普遍質疑……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日子總不可能那麼一帆風順。面對打擊,任學安痛苦但不沉淪。同事們很少見到他情緒失控,或者抽煙、酗酒。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他認為,自己無力解決的事情就交給時間吧。他的心裏沒有對手沒有敵人。沒有對手是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也許和他人會有相同的目標,但理想絕對不同;沒有敵人是因為他相信“共贏”更可貴。

  “往前看,不翻舊賬”,這讓他免去很多煩惱。在劇組裏,當他了解到目前碰到什麼麻煩事時,他從不質問“這是誰幹的”或者批評“為什麼辦砸了”,而是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商量解決的辦法。

  他是個懂得自我管理的人。他用正面的方法消解負面情緒、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加班加點雖是常態,可他極少熬通宵,也注重鍛鍊。打乒乓球、羽毛球和聽音樂是比較奢侈的享受,沿著辦公室附近的玉淵潭公園散步則是他最喜愛的放鬆項目。早晨,一邊散步一邊聽新聞,讓他在上午下屬彙報選題時基本做到心中有數;而有時晚上去劇組陪著同事們加班時,他也常常邀人一起去,但每次追隨者寥寥,因為累極了的人總想懶洋洋地窩著,而他從公園裏回來之後總是宣佈散步的好處:讓人“神清氣爽”!

  別讓時間消磨掉理想

  任學安是個理想主義者。一個行當幹久了,難免讓人提不起勁。但任學安自始至終滿懷激情。同事周艷介紹,直到現在,想到一個好句子、或者某個想法在節目中被恰當表達都會讓他興奮。他27歲才有機會拿起話筒衝到一線,厚積薄發讓他很快走到管理崗位,但他又從未真正離開過創作一線。

  1997年1月,作為“3?15晚會”負責所有專題部分的導演,他碰到了棘手問題。導演組確定了一個很好的選題,記者先後兩次深入一線採訪,但製作的節目卻幾經修改仍達不到導演組的要求。離直播越來越近,如果放棄重新選擇,一來會影響整體晚會主題的表達;二來也很難再找到這麼典型的案例。怎麼辦?

  任學安向主管領導和導演組提出,由他親自到新聞現場進行第三次採訪,做最後的努力。這顯然是個充滿風險的決定:當時,29歲的他是“經濟半小時”主編,若不成功會影響他作為負責人的威信。事實上,此前和此後,也從來沒有過晚會負責人深入一線完成採訪的情況。他選擇了迎難而上,並最終獲得成功。在過去十多年裏,類似事情非常多。處理業務難題、承擔重大報道,他常常身先士卒。“他敢於給年輕人機會,也樂意指導我們。”同事張馨文説。

  在長期創作實踐中,他自始至終保持對社會的深刻關注,致力於讓作品能夠反映自己在不同時期對新聞熱點和重大社會問題的觀察與思考。1995年,當全國關注農村改革停滯、“三農”問題突出時,他創作了《收穫—中國農村小康紀實》15集;1997年,當全社會都在討論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道德淪喪問題時,他創作了《世紀的呼喚—市場經濟與職業道德》12集;1998年,為紀念改革開放20年,他創作了《20年20人》來呼籲改革走向縱深。此外,《大國崛起》《復興之路》《中國故事》何以成功?同事許文廣認為,最重要的是它們和一般紀錄片不同,不僅畫面精良、製作精美,還融入了創作者深深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讓片子顯得真誠又有思想厚度。

  他希望自己永遠保有當初跨入央視大門時懷揣的新聞理想,保持進取姿態。

  人是需要互相照耀的

  “人是需要互相照耀的”,這是任學安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缺少團隊合作對電視人來説將寸步難行。審片時,他會由衷地對編導説“謝謝”;有了成果時,他也總會儘量讓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得以分享;同事們加班時,他總願意陪著,要麼出個點子,哪怕幫忙叫份快餐,有時實在撐不住先去休息了,他總是感覺很不好意思;在劇組裏,很多人感謝他給了自己一個參與的機會,可是他作為召集人最常説的是“謝謝大家幫我完成工作”。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互助是農村的生存智慧,久而久之也就內化成我的本能。”當然,由於走得太急太快,有時難免會有考慮不週之處,但從未刻意傷害過任何人,因為他相信“人是需要互相照耀的”。

  正因為如此,感恩是任學安意識中另一個十分鮮明的特質。讀書時各個時期的老師是他唸唸不忘的尊者,工作後不同階段的同事、領導是他時時惦念的師長,兒時的同伴、相鄰則是他永遠不能割捨的鄉情。一篇有關《大國崛起》創作的“後記”,透露了任學安做事先做人的信條:不厭其詳地一一列舉了所有曾在該片創作過程中給予他哪怕點滴幫助的人。知道感恩的人才能遠行,了解他的人都説,他是一個跑長跑的人。

  任學安, 1968年12月生於寧夏,中共黨員,工商碩士。1986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電視係電視新聞專業。1990年畢業留校後即分赴河北平山縣廣播局、北京燕山石化化工二廠鍛鍊,1993年調入中央電視臺經濟部,現為財經頻道副總監。2005-2006年曾任中共珠海市金灣區區委副書記。曾榮獲2005-2006年真實中國紀錄片“年度傑出導演獎”;200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併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年被評為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十傑青年”並榮獲長江韜奮獎。

  主要作品有紀錄片《大國崛起》《復興之路》《中國故事》《20年20人》《人在97》;專題片《收穫—中國農村小康紀事》《試點追蹤》;大型電視活動98“3?15”六小時電視直播、《城市中國》《品牌中國》等;參與創辦“今日觀察”等欄目。

 

 

視頻集>>

熱詞: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

channelId 1 1 記第十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獲得者任學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