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張潔
《國務院關於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日前發佈,劍指鋼鐵、船舶五大嚴重産能過剩的傳統行業。據了解,2012年底我國船舶産能利用率僅為75%,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意見提出要在2015年底前要淘汰落後産能,完成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目標。
分析人士指出,宏觀調控化解過剩産能不僅需要在總量上控制,更要在産業結構上給予調整方向。激活民營資本介入船舶行業,提高金融支持力度,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用市場化的方式消化過剩産能是有效的解決之道。
産能結構性過剩嚴重
雖船舶訂單逐步回暖,但處於低谷的船舶業復蘇仍待時日,未來淘汰落後産能的工作仍將繼續推進。
2007年國際市場需求高速增長,直接推動我國船舶産能在“十一五”期間暴增6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船舶訂單直線下降,近年來我國船舶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
“金融危機後,國際貿易市場需求大幅下滑,航運業陷入低迷,造船新訂單下降。此外,人民幣匯率對外大幅提升,對出口為導向的國內造船企業産生了極大負面影響。”銀通智略分析師曹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説。
在總量過剩的同時,結構性過剩問題也很嚴重。“低水平、同質化的産能過多,高端産能缺乏。”曹轍認為。數據顯示,2012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訂單佔到總量的60%以上,相比巨大的訂單市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國際市場份額僅為14%;去年全球成交LNG船達33艘,中國僅承接4艘。
對此,《意見》提出,要提高海洋開發裝備水平,加強海洋保障能力建設,充分挖掘航運、海洋工程、漁業、行政執法、應急救援等領域船舶裝備的國內需求潛力,調整優化船舶産業結構。
《意見》還指出,要提高滿足國際新規範、新公約、新標準的船舶産品研發和建造能力,鼓勵現有造船産能向海洋工程裝備領域轉移,支持中小企業轉型轉産,提高高端産能比重。
數據顯示,2013年1-9月,船舶業全球訂單出現回暖,從今年3月份開始,中國船舶行業首度出現新接訂單量高於完工訂單,存量持續增加,今年前9月,我國新接訂單同比增幅高達147%。“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行業已邁入復蘇階段。”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在17日的《意見》解讀會上表示。
李東進一步説,就目前來看,雖船舶行業訂單出現回升,可市場仍處於低位,要完全消化過剩産能和運力,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未來淘汰落後産能過剩工作仍將深入推進。
事實上,造船需求的大幅下滑也導致上遊鋼鐵行業出現過剩。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在國家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下,船舶工業作為具有重大意義的綜合性的戰略性行業,未來仍將擔當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