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商界名家

超前一步商機無限——「鐘表大王」李秀恒談轉型經驗

發佈時間: 2013年05月16日 19: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CCTV2 香港大公報

李秀恒強調,「我們並不是靠政府才獲得成功,很大程度是自己闖出來的。」

李秀恒強調,「我們並不是靠政府才獲得成功,很大程度是自己闖出來的。」 

    文:本報記者汪澄澄

    「我們並不是靠政府才獲得成功,很大程度是自己闖出來的,空間在於自己。」談到香港實業的未來,曾被稱為「鐘表大王」的金寶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秀恒,以絕對自信的語氣説出這句話。

    在本港工業過去三十年的歷程中,他也的確憑藉極具前瞻性的眼光,走在了大多數同行的前面,甚至連政府政策也總是慢他半拍。談及近年涉足的活化工廈項目,他説,香港酒店、寫字樓供應不足,將破舊工廈改造並加以經營,賺錢的同時又紓緩社會供需矛盾,何樂而不為。重點是,「做生意要與社會利益配合。」

    打工仔起步肯拚搏

    與所有白手興家的實業家一樣,李秀恒也是由打工仔起步。他在畢業後透過報刊招聘廣告找工作。當時,一間日本手錶公司請助理營業員,李秀恒獲得聘用,一入行就在那間公司踏踏實實做了七八年。與一絲不茍的日本人共事,讓他養成了凡事追求完美的個性,並延續至今。「我喜歡漂亮的東西,做任何事也力求做得漂漂亮亮,哪怕是一張賀卡,你隨意印一張賀卡是一張卡,但融入自己的想像和藝術品位,精心設計出來的一張卡,再配以用心書寫的文字,就可以是一張很好的賀卡。」

    也就是抱這樣的心態,李秀恒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此後的每一步,也都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設計,並隨時觀察市場形勢,走在時代的前面。

    香港回歸以前,當時的港府並不支持港商去內地發展,但李秀恒於八十年代末期便前往深圳設廠,憑藉當地廉價的勞動力,與工廠仍在香港的同行相比,有了成本優勢,賺了錢,但這些成就並未得到讚賞,反而引起質疑和批評。他回憶説,一次去生産力促進局開會,希望能夠爭取政府的支援,當時的工業處處長還罵他説,「你們工業老是跑去內地,導致香港失業率提高,政府絕對不會用香港的資源支持你們去內地。」事情過了多年,李秀恒寬容地説,這不是官員個人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想法太滯後。

    到了回歸之後,第一任特首董建華開始鼓勵港商北上發展,已在深圳發展多年的李秀恒卻留意到,在廣東發展的優勢正逐漸縮小。他解釋,自九十年代以後,大部分港商都將工廠搬到內地,作為首先進入內地享受廉價勞動力的他,已經沒有了相對香港同行的優勢,大家回到了同一起跑線。尤其2000年後,內地的同行也已興起,國營、民營企業都發展良好,海外公司也進入內地市場,競爭變得十分激烈。此外,原本在出口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香港鐘表商,由於內地同行也打入海外市場,同樣優勢不再。

    處處留心創新事業

    因此,就算政府鼓勵北上,李秀恒反而感到已不是工業投資內地的時候,「我那時已開始轉型,不搞那麼多工業,轉而投資一些房地産。」由於大量香港廠商北上,本地留下許多空置工廈,洞察力敏銳的他看到了這些廢棄工業樓宇的未來價值,利用這個機會,成立了公司的物業部門,以相當低廉的價格買入一些工業樓宇,為日後做儲備。

    再到前特首曾蔭權上任,內地進一步開放,香港與內地的各方面融合也進一步加深,李秀恒卻反其道而行之,「我把內地鐘表廠的生産規模縮小,一些部門拉回香港。」如今,雖然他在深圳的鐘表廠仍然有五百工人在生産,但都是高檔、中高檔産品。另外,他也逐步意識到,如今的工業,只有生産具有技術價值的核心部件才賺錢,於是將業務化整為零,注重鐘表機芯的生産。

    另一方面,當政府於近年大力提倡活化工廈的時候,如前文提到,李秀恒早已儲備了不少資源,發展起來得心應手、順理成章。目前,他手上有四大活化項目,將陸續於未來幾年建成,可謂商機無限。

    闖市場還須靠自己

    與李秀恒的領先步伐相比,香港政府似乎總是慢了半拍以上。對此,李秀恒也並不故作謙虛,他坦言,不光是他,香港實業發展的歷史説明,「我們並不是靠政府才獲得成功,很大程度是自己闖出來的。」他也直言,「政府政策永遠落後,這很正常,難道那些沒有去內地工作過的官員,會比我們這些在內地打拚這麼多年的人,更明白市場麼?」他不無中肯地説:「無論是香港還是中央政府,要做的都已經做了,真的要發展,政府空間已經不大了。空間在於自己。」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