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記者李永青
近年內地經濟發展取得驕人成績,吸引商家前赴後繼涌入「挖金」。五十多年前如果有人相邀北上考察,很多人以為是「開玩笑」或「存心靠害」。但是遠大貿易董事長李歡,高瞻遠矚,預見中國的經濟必騰飛萬里。從一九五五年起,李歡風雨不改參加每屆廣交會,將逾百種國産糧油改良後遠銷全球,他由此成為國産糧油罐頭大王。李歡將大半生貢獻給國貨和廣交會,亦因此贏得「老愛國、老廣交」的美譽。
生於上世紀20年代的李歡,青少年時期正值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由於家鄉生活艱難,20歲的李歡來到香港謀生,與朋友合作經營歐美西藥、醫療器材等生意,當年香港對西藥需求甚大,所以生意不錯。然而,一場抗美援朝戰事,讓安穩在香港做小生意的李歡,與內地結下不解之緣。抗美援朝期間,歐美各國對中國實施嚴厲禁運,很多戰時急需的西藥及醫療器材無法運到內地。當時一心報國的李歡,不惜冒風險將盤尼西林、抗生素等藥物和醫療器材運往澳門,再轉送至內地。
一片愛國心不奢求回報
「要在禁運期間將西藥和醫療器材運出去,是要冒大風險,但沒辦法,前線戰士在拚命,怎能沒有藥物救治。為了國家,即使冒多大風險亦在所不惜。」回想當年往事,李歡仍然激動不已。
李歡坦言,當年運送藥物及器材支持前線戰士,完全是基於一片愛國心,沒有奢求他日有什麼回報。他的義舉卻讓他與內地建立了信任,1955年獲邀參加「華南土特産物資交流會」(即廣交會前身),是為少數境外參與者之一。此後他與廣交會結下不解之緣,從未間斷過一屆,即使在文革期間,亦風雨不改的參與,於是成為內地經濟快速成長的見證人。
李歡説,他是上世紀40年代來到香港,曾在愛國學校學習,又曾進入中資公司工作,之後參加了香港中華總商會及南北行公所等愛國團體,認識了不少愛國之士,也培養出愛國心,自此時刻都想為國家出一分力。當受邀北上參展時,李歡異常興奮,一口答應。他回憶説:「就是從那時候起,我便。」
1957年首屆廣交會的情景,李歡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中蘇友好大廈紅旗飄揚,鑼鼓喧天,花卉盆景四面擺開。那時只有土特産和紡織品兩個展館,展示一些土産、農産品、罐頭食品、原材料和絲綢等産品。」雖然展品有限,但李歡已在思考如何才能將這些物産加以包裝後轉銷海外,為國家賺取更多外匯。
文革期間過關飽受刁難
當年北上參展的過程絕不輕鬆,甚至不時被人故意刁難。特別在文革期間,當年港英政府知道李歡要北上,過關時問題相當歧視,「似足審犯」,「會問你將見什麼人,北上有什麼目的,總之百般阻撓。」當過了羅湖橋,原以為人可以輕鬆起來了,豈料入境時又是諸多刁難。「説你是資本家,檢查行李箱時,從內翻到外,再問你家中幾口人、身家多少,簡直是祖宗三代都要查問。」當時的情況,曾嚇跑了一些商人,但李歡堅信困難只是暫時的,從沒有過半途而廢的念頭。
最難忘的,莫過於進展館前,參展的商人都要在廣州新華旅店前集合,四人排成一隊,高舉《毛主席語錄》,步操走進會場,而且每天早晚開會誦讀「語錄」。當年穿西服在內地太過另類,所以李歡一到廣州便改穿中山裝。「當時一日讀好幾次語錄,經常口中要念,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今時今日仍記得幾句,當時語錄的確振奮人心,當我日後遇到困難時,都會想起這些內容,勉勵自己不要輕言放棄。」
雖然早期北上參加廣交會總是被人刁難,但李歡每次參加都有「如獲至寶」的感覺,因為國家地大物博,每屆都有新産品展出,經常會發掘到不少新商機。凡經他代理及改良的産品,幾乎都成為暢銷産品,因此不少工廠爭相向李歡推介産品。
李歡經營的産品,由初期的土産、食品、白酒、罐頭,逐步擴至大米、茶葉、糖果等,由單一到多元,發展到幾十個品種,銷路以香港為主,其餘則銷往歐美及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