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健全教育投入長效保障機制
——代表委員談4%目標實現後的教育財政優化路徑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五年累計7.79萬億元,年均增長21.58%,2012年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達到4%。”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段話向世界宣告中國實現了4%目標。
4%的實現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它開啟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新航程。
4%的實現給中國教育帶來了哪些變化?下一步該怎樣健全制度,鞏固成果,不斷擴大教育財政性投入和社會投入?如何把錢管好用好,更多投向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圍繞4%這一連續多年的兩會熱點話題,兩會代表委員給出了新的注解和建言。
實現4%開啟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認為,因為4%的實現,2012年必將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留下劃時代的一頁。
今年是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第11次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參加會議,在他的印象中,4%在近幾年的兩會上幾乎年年是熱點。沈健説,受我國目前財稅體制的影響,江蘇並不是按照人均GDP來計算教育財政投入,但中央根據4%核定,江蘇要實現財政支出佔財政預算收入18%的目標。“2012年決算下來,我們已經達到了18.74%,高於中央核定標準0.74個百分點,全年省級教育財政投入已接近1400億元。”沈健説。
與這1400億元教育經費相呼應的,是江蘇教育一串亮眼的數據: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6%,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內的義務教育的鞏固率達到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7%,全省105個縣市區中,已經有94個縣市區通過了江蘇省定的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指標體系。
“4%作為硬性指標,對各省都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就拿我們安徽省來説,經濟雖然不算發達,但實現4%目標以後,高校經費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對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黨委書記黃德寬來説,4%帶給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給學校帶來的變化太大了”。
黃德寬心裏有一本賬:2010年前後,安徽大學的生均經費只有3000多元,2011年一躍到8000元,2012年更是史無前例地增加到1.2萬元。“這些錢可以辦很多事,新校區建設化債問題、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都有了解決的路徑。”
沈健説,教育投入是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4%目標實現後,教育投入的保障機制要儘快提上日程。
4%面臨保穩定促增長雙重課題
在本屆政府努力實現4%目標的進程中,年均21.58%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增速,無疑顯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而這五年中的最後一年,更是實現了28.3%的高增幅。這一年,隨着我國GDP基數的持續上揚,201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支出比2011年增加了4667億元。
代表委員們也在思考,今後如何保持並逐步提高增長幅度?籌好經費,繼續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是一切的基礎和前提。
“4%目標的實現,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因為我國GDP增長太快了。但這個目標還不是一個高目標。”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人口研究所所長蔡昉解釋説,我國人口構成仍顯現出明顯的發展中國家特徵,同樣的教育經費被大量學齡人口稀釋了,所以要繼續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目前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今後還要繼續增加”。這一提法也引起了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
“對這個‘增加’,我認為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是維持4%的比例不變,教育經費隨着GDP基數增長而增加,還是佔GDP的比例再提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認為,確保4%逐年實現的機制體制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現在GDP的增速已經從兩位數時代回落到了一位數時代,GDP增速放緩,預計2013年將增長7.5%,這些都給未來教育經費投入帶來了不確定性。”
“中國的教育投入問題,不僅要立足當前,更要着眼長遠,特別是要解決投入的長效機制問題。”周洪宇認為,若要滿足教育發展的發展性需求,則必須在充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育投入的基本標準。“首先要守住4%,適時確定一個新的投入比例,2020年至少要達到佔GDP的4.5%。”周洪宇説,要實現這一短期目標,關鍵是強化政府責任,以生均教育經費與人均GDP之比啟用“生均經費指數”,考核地方政府的投資行為,以此約束某些地區人均GDP大幅增長、排位靠前,但各級教育生均經費長期排位靠後的現象。同時要實行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監測制度,以及經費投入公開、公證制度。各級政府的教育投入主要指標每年要進行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建立長效機制必須提高經費使用績效
籌好經費,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用好經費的問題。如何將新增教育經費更多投向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如何堅持教育公平導向,讓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體現出顯著的惠民成效?
“下一階段的重點是提高教育投入的績效,通過進行配套改革和機制轉換,使投入産生預期成果。”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説,績效不只是一個經費有效使用的問題,還有一個“結果”的概念。怎麼提高經費使用結果的水平,就是績效關注的問題。“將來財政應該更加追求績效財政,教育也應該追求績效教育。”賈康表示。
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在人們對新增教育經費投向的各種期待中,哪一方面是最緊迫的,也是最能讓投入的經費産生績效的?蔡昉認為,補短板是收益最高的。“政府投入應該按教育的規律投在社會效益最高的領域。”蔡昉説,“比如,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獲得的社會效益最高,因此,新增教育經費應更多投向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
2012年的一系列教育新政,已初步顯現出這樣的理念。其中,覆蓋699個縣、惠及3000多萬學生的國家連片特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全面實施,得到了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開發計劃署等組織專家的高度認同。
江蘇省也將保基本作為新增教育經費投向的主渠道。除了給薄弱地區的學前教育更多的財政支持,還給佈局調整後的新建學校規定了建設標準的上限,以確保用有限的教育經費加大對薄弱地區教育發展的投入,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進一步縮小區域、城鄉和學校之間的辦學差距。
周洪宇建議,加大公共財政傾斜力度,將化解困擾教育發展的滯後性缺陷作為教育投入的重點方向。同時要完善教育經費管理體制,構建更高效的管理體制,確保經費使用安全,減少經費撥付環節,以壓縮不必要的消耗,為教育投入的增長釋放新的空間。(記者 柴葳 張以瑾 高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