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觀點頻道

油價調整,為何成了個怪胎

發佈時間: 2013年02月26日 1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油價,在元宵節這一天,終於又漲了。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而就在同一時間,台灣下調了燃油價格,一漲一跌的巨大反差引發了網友們的憤怒吐槽。而一位廈門大學的專家則聲稱,發改委元宵節當天宣佈油價上調消息,或因近期國際油價大跌,汽柴油的上漲幅度基本接近滿額調整,“如果繼續延遲上調油價,本輪油價調整可能會擱淺。”這更讓網友們憤憤不平,難道不調這一次價、不賺這些錢不行嗎?

  其實,台灣“中油公司”在這次下調油價之前,由於其油價是一週一調,已經連漲幾週。之所以這次油價上調引發了這麼大的反應,除了一漲一跌的巧合外,根源還在於對國內油價定價機制不滿的長期積累。

  2009年,國內調整了油價定價機制,根據2009年5月8日發改委發佈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調整後的新定價機制為:“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我們來看看自從有了這“22個工作日”後,發生了什麼?在這一油價調整機制下,共進行了22次調整,其中14次上調,8次下調。對於上調的反應明顯比下調靈敏。因為油價的波動向上增長緩慢,向下下跌一般比較劇烈,急跌幾天以後,説不定又轉頭向上了,以至於在22天如此長的週期裏,下跌超過4%的情形比起上漲4%要少得多,所以反映到公眾眼裏,就是非常直觀的漲易跌難的感受。再來比較一下,在實行新的調價機制以前,2008年6月底,國際原油價格在140美元附近,當時國內93號汽油的價格是每升6.2元,而現在國際油價在95美元左右,可是國內93號汽油的價格已經在每升8元左右。説是跟國際油價接軌,接軌的方式就是赤裸裸的漲價。所以你不得不佩服這22個工作日的天才設計,這樣鬼斧神工的手筆充分保障了油價上漲是大概率事件,讓保險行業的精算師們都自嘆不如。一再上漲之下,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油價負擔已經是國際上的高標準。彭博社近期公佈了全球58個人均日收入大於3.5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平均零售油價的排名。中國油價排名第45,油價負擔全球第9。而美國油價低,油價排名第51,油價負擔的排名卻是第56位。

  油價的調整跟蹤國際原油價格,是一種市場化行為,是向國際接軌,可是這種遲緩、滯後、易漲難跌的調價機制已經飽受詬病。因為在壟斷的經營體制下,我們的油價調整體制變成了一個似市場化而又非市場化的怪胎。民營油企實際上被排除在外,而牢牢佔據壟斷地位的兩桶油,能説得清楚成品油的成本是多少、盈利是多少,面對高高在上的油價,它所對應的油品又是多少嗎?讓一些專家都感嘆的是,人家的油價怎麼調整套用什麼公式都清清楚楚,一算就可以算出來,可我們呢?對大多數民眾來説,弄得清楚4%是怎麼來的,22個工作日的移動平均價格是怎麼跟蹤的嗎?壟斷就意味著話語權,消費者只有在漲價前夕乖乖去排隊加油的份。

  油價新機制需要制定,石油經營的壟斷更應該破除,只有在充分市場競爭的環境下,才能享受到明白、清楚、透明、合理的油價。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