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美國戴爾公司5日宣佈私有化方案,協議規模達244億美元。作為戴爾在業界最大的兩個競爭對手,惠普和聯想隨即發表了不同“腔調”的評價。惠普聲稱要趁機搶奪戴爾品牌的用戶;而聯想集團則稱不會受戴爾私有化影響,只會專注自己策略。
戴爾創始人邁克爾·戴爾説,打算協同私募機構銀湖合夥基金公司,以每股13.65美元價格回購戴爾公司。美國微軟公司將為這筆交易提供20億美元貸款。如果方案成功實施,將成就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杠桿收購之一。
上述回購價格僅略高於戴爾股票4日收盤價,但比私有化傳言1月中旬涌現的股價高出25%。
這項交易完成後,戴爾股票將從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摘牌。
在江河日下、競爭加劇的個人電腦市場,戴爾日子並不好過,2012年失去三分之一市值,落後於美國蘋果公司、韓國三星電子有限公司等競爭對手。蘋果和三星借助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産品,在“後個人電腦時代”佔得先機。
戴爾曾嘗試減少對個人電腦市場的依賴,把業務向雲計算和企業軟體等領域轉型。戴爾半數銷售額直接來自個人電腦業務,另外20%來自顯示器、鍵盤、打印機等外圍設備。
惠普很快作出回應,稱“戴爾將面臨長時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週期,這不利於其品牌消費者。戴爾由於債務負擔過重,影響了對新産品和服務的投入。我們相信戴爾的消費者們急於尋找其他品牌代替,惠普將抓住這個大好時機爭取(消費者)。”
聯想集團聲明稱,由於財務十分健康,業績也很穩定。只專注自己的産品、服務和執行狀況,不會受(戴爾公司)市場行為和戰略調整的影響。
儘管戴爾擺出轉型姿態,但問題在於,它所有的競爭對手在做同樣的事情。
Synovus金融公司基金經理丹·摩根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 N )記者:“依我看,(美國)惠普公司、英特爾公司、微軟和戴爾的最大難題在於,它們過分依賴桌面電腦。這些企業拼命複製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 )從桌面電腦業務脫身的成功案例。”
戴爾寄望私有化能幫助企業更加靈活地實施重組和調整業務,無需凡事都向股東報備。私有化使企業不必每個季度都擔心能否實現華爾街期許,但同樣意味著戴爾獲得雄厚資金並購其他企業的難度加大。
創始人戴爾在聲明中説,“我認為這項交易將為戴爾公司及其客戶和團隊成員掀開令人激動的新篇章”,企業長期戰略需要“更多時間、投資和耐心”。
私有化雖能帶來諸多好處,但一些分析師對戴爾前景難言樂觀。
投資機構斯特恩—阿吉公司分析師肖·吳説:“雖然私有化有助於企業回避鎂光燈和公眾監督,但我們不確定這能否改變企業根本處境。”他認為,戴爾依然面臨激烈的行業競爭。
揚基集團分析師卡爾·豪説:“私有化的意義在於,你可以在不用擔心短期業績的同時服從長期目標。但微軟這樣的外部投資者可能把水攪渾。如果戴爾獨自前行,未來可能更加確定。”
微軟為戴爾的電腦産品提供視窗操作系統。微軟的客戶還包括惠普等戴爾的競爭對手。
戴爾1984年在得克薩斯大學的宿舍中創辦這家企業,時年19歲。他後來輟學專心創業。2004年,隨著企業失去方向,戴爾放棄首席執行官職位,留任董事長。2007年,戴爾重新擔任首席執行官,但未能帶領企業成功轉型。
戴爾去年8月首次向董事會知會回購股票意向。(記者 卜曉明 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