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蔬菜産量上去價格不降:種菜成本3年翻番

發佈時間: 2012年12月21日 15: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四川新聞網

  近日,省統計局發佈了四川蔬菜産業發展調查報告。報告稱,四川的蔬菜種植面積、産量已連續5年增加,價格連續7年上漲。供應量增加,價格理應隨之下降,為什麼會出現這看似矛盾的現象?記者就此走訪了菜農、中間商和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

  菜農的賬本

  種菜成本3年翻番

  12月20日,農曆冬至前一天,記者來到了全省最大的蔬菜種植縣彭州市。這裡有近80萬畝的蔬菜種植面積,素有“北有壽光,南有彭州”的美譽。

  菜地一片蔥蘢。三界鎮觀聖村村民古祥飛説起今年的收成,“只能算將就。”儘管菜價漲了,産量也提高了,但成本也增加了,大大抵消了收入。

  古祥飛是個有心人,他認真記錄了近三年來的蔬菜種植情況,每筆賬都記得非常詳細。記者看到,土地流轉費在2010年時只有400元,2011年漲到1000元,今年更到了1200元;耕地費3年增加了30元,複合肥多了40元,有機肥增加了330元…… “統算下來,一畝地的成本原來要1450元,去年要2640元,今年要3280元。”

  再看收入欄,也是在不斷增加:1斤萵筍的價格,2010年為0.3元,2011年是0.5元,今年已經達到0.7元。古祥飛的結論是:“菜賤傷農、菜貴傷民。隨着成本的上漲,低菜價時代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中間商的賬本

  人工費用“翻跟鬥”

  豐碑産銷專業合作社,十幾個工人正在挑選白生生的蘿蔔,裝袋後,這批蘿蔔將運往武漢。

  “一袋蘿蔔50多斤,裝一袋得1元2角錢,一天能賺100多元。”家住昇平鎮的彭成芬告訴記者,她從1992年開始幹蔬菜裝包,已是有20年經驗的熟練工。“這些年工錢每年都在漲,今年1.2元裝一包,去年是1.1元,前年是1元。”

  這只是蔬菜運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對整個蔬菜流通環節,合作社社長鐘光輝有一筆詳細的賬

  蔬菜從田間到大市場,至少要經收割、短運、粗加工、轉運4個環節。蘿蔔在地裏的收購價是每公斤0.7元左右,請人收捆,每公斤0.2元;用小貨車運到合作社統一打包,每公斤有6分錢短運費,裝、卸車又要增加4分錢;到了合作社進行挑選、裝袋,每公斤又是4分錢;加上途中的損耗,在尚未開始長途運輸之前,蘿蔔每公斤已增加了0.4元的費用,漲到了1.1元。

  “一般來説,流通成本要佔到30%以上。蘿蔔自己"飛"不到市場,人工費用翻着跟鬥地漲,三年前一個工一天也就三五十,現在至少要上百元。”鐘光輝如是説。

  政府部門的賬本

  外調量3年增加1.58倍

  省農業廳副廳長涂建華也算了這麼一筆大賬:2009年至今,我省的蔬菜種植面積從1719.6萬畝增加到了1800多萬畝,外調量也從756萬噸增加到了1200萬噸。

  “我省的蔬菜産業規模在增加,同時市場也在拓展。”涂建華説,我省是“南菜北運”的重要基地,通過多年來的品牌打造和“菜博會”等會展活動的宣傳效應,四川大地蔬菜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在省外市場銷路很好。

  蔬菜品種優化也是導致菜價上漲的一個原因。

  在三界鎮的菜地,連畦成片的翠綠中記者發現有一些零星的紫色。“這是紫萵筍,是近年開始種植的新品種,也叫"紅葉尖"。”觀聖村1組菜農肖順洪是這塊菜田的主人,他告訴我們,這種菜口感香脆,紫色蔬菜更有利健康,所以價格也賣得比普通萵筍貴。普通萵筍每公斤七八角,新品種能賣到1.6元以上,最高能賣到2元。

  涂建華説,近年來,我省蔬菜的科技含量、品質都有了很大提升,通過結構調整,發展新品種、無公害、有機蔬菜,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也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據統計,從2009年至今,蔬菜助農增收的貢獻已從79元增加到了107元,蔬菜已成為助農增收的支柱産業。按照我省蔬菜産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省蔬菜産業將成為“千億産業”。

  徐萌 本報記者 許靜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