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周紅艷 北京報道)9月17日,中國正式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訴訟,以挑戰美國新的“反補貼稅”法。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19日證實了這一消息,並表示反對濫用貿易救濟措施來限制正常貿易,將使用自己的世貿成員權利來維護國內行業的合法權益。中國希望美國能“糾正自己的錯誤政策,妥善解決中國關注的問題。”
美國此次再向中國祭出“雙反”大旗意圖何在?汽車業上半年産銷慘澹,此次“反補貼”會不會給本就寒氣逼人的中國汽車行業“雪上加霜”?帶着這些問題,央視網記者專訪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常務理事汽車産業分析師賈新光。
美方此舉政治意味大於經濟效應
1-7月我國汽車商品出口總額為425億美元,其中對美國金額為81億美元,佔比19%。賈新光認為,美國現在針對一個體量僅數十億的産業發起“反補貼”,幾乎不會對其國內的相關企業發展以及就業形勢産生任何影響,
近期,為了爭奪選票,奧巴馬政府一直宣揚 “製造業本土化”的競選方針,意圖把長久以來佈局在新興市場國家的製造業工廠重新搬回到美國,借此帶來就業機會,緩和其國內自金融危機以來居高不下的失業數據。
賈新光稱,這一口號乍聽之下非常有鼓動力,也的確為奧巴馬爭奪到不少選票,但實施起來的可能性卻不大。因為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人力資本低廉、資源豐富等原因已經決定了新興國家在製造業版圖中的優勢地位,即便未來美國不再向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也不可能把這一産業重新轉移回美國,而只會流入到其他具有類似優勢的國家。這從側面再次證明了,奧巴馬政府在大選間祭出此舉,背後的政治意味明顯大於實際的經濟效應。
中國汽車業應借機佈局轉型
伴隨着入世十年之後,補貼過渡期保護逐漸結束,反補貼已成為各國對我國貿易摩擦新的重要手段。就美國來説,自2006年針對我國啟動首起反補貼調查以來,迄今已對我國啟動了10起反補貼調查。今年美國更是通過法案,明確授權美國商務部可以對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反補貼措施,這意味着中國企業遭受反補貼調查的風險正在加大。
此次中國提出投訴之後,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中美雙方將有60天磋商時間,可以通過雙邊會談化解這一糾葛。但如果屆時仍然不能化解糾葛,中國可以通過世貿組織的法律程序來解決投訴問題。
在賈新光看來,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次貿易糾紛實際上都警示中國汽車業,尤其是針對出口市場的部分,已到了必須要重新規劃、走轉型之路的關鍵時期。
長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的商品主要針對的多是低端市場,低檔車、低利潤、低質量的“三低”格局決定了中國汽車製造商在貿易中的話語權不強,也給被出口國屢次提出“雙反”製造了不少話題和機會。賈新光認為,未來中國的汽車業企業應加大力度提升自己的産品品質,讓下一輪的中國製造“出海”走上“高質量、高附加值”的道路;另外,具有一定實力的中國汽車企業,也可以借此機會思考佈局海外建廠的方略,比如,在許多人力資本和資源配置都很適宜的海外市場當地建立製造基地,在接近市場需求地之後,企業將可以更好的配置自己的産品,提高生産效率;而這些中國企業帶給當地的就業崗位,也將有利於緩解貿易摩擦,更好地尋求國際貿易當中産銷雙方的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