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觀點頻道

歐盟高舉反傾銷"大棒" 中國光伏業如何絕地反擊?

發佈時間: 2012年09月08日 08: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記者 雷敏)繼美國之後,歐盟委員會6日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中歐雙方迄今為止最大的貿易糾紛,也是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

  分析人士指出,歐盟的反傾銷“大棒”將給中國光伏業帶來致命打擊,中國光伏産品的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政府、協會、企業在合力應對貿易摩擦的同時,更應加快國內市場開發,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面對全球性能源危機,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以其低碳、綠色、可持續的特點贏得世界各國的青睞,應用前景廣闊,中國更是把其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光伏産業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處於國際領先位置,能夠在與歐美企業抗衡中保持優勢的産業。

  商務部的資料顯示,目前,歐洲是全球光伏産品的最大市場,也是中國光伏産品出口的主要地區,2011年中國光伏電池對歐出口金額204億美元,約佔同期該産品出口總額的73%。

  與前期美國對中國光伏産品“雙反”不一樣,一旦歐盟對中國光伏産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中國光伏産業將遭受滅頂之災,競爭優勢不復存在,約30萬從業人員將受到衝擊。

  事實上,此案的申訴方認為中國企業存在傾銷行為和政府的補貼行為,認為中國太陽能光伏産品的低價格導致歐洲産品的市場價格削減,這種指控完全站不住腳。

  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在一份公開聲明中曾指出,中國産品近年的價格下降主要原因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大幅降低,中國的競爭優勢在於技術進步和集約化生産大幅提高了生産效率並降低了成本,絕非傾銷和補貼行為。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硅料現貨市場價格呈現持續下降趨勢,由年初30美元/公斤下降至目前的18美元/公斤,降幅達到40%。硅料成本佔光伏組件成本的25%以上,使得光伏組件的材料成本大幅度降低。

  業內人士指出,歐盟對中國光伏組件反傾銷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的行為,反傾銷受益方只是少數公司和群體,而行業內大多數歐洲企業會因此付出額外的代價,它會將中國優質低價光伏産品擋在門外,受害者最終是歐洲的材料和設備加工商。

  據了解,中國製造太陽能電池板所需的原材料、技術及設備大部分是從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口。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僅從德國就進口價值3.6億美元的銀漿,進口多晶硅更是高達7.64億美元。近年來,中國累計從德國和瑞士等歐洲國家採購約108億元的生産設備。

  業內人士建議,一方面,國家應出面與歐盟交涉,爭取通過磋商合作化解光伏貿易摩擦;另一方面,積極實施出口多元化策略,特別是加快國內應用産業開發,應引起中國政府和企業高度重視。

  記者了解到,許多中國光伏企業正努力開拓新興市場,把産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如我國四大光伏企業之一的英利集團已經開始謀劃在歐洲或東南亞等地建廠。

  國內光伏應用市場也正在悄然啟動。“我們已在嘉興市試點家用分佈式太陽能,一些光伏製造企業正在積極嘗試光伏建築一體化解決方案,這些都可能成為中國光伏産業新的增長點。”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説。

  “練好內功”始終是光伏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寶”。專家建議,借鑒國外經驗,完善補貼政策;提高行業准入門檻,淘汰落後産能;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掌握核心的晶硅提煉技術。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