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6日 10:43 | 進入博物館吧 | 來源:光明日報
“千金買宅,萬金買鄰”;“鄰里好,賽金寶”;“遠親不如近鄰”;孟母三遷,擇鄰而居……這些俗語、故事都在描繪著鄰居的重要。而在現實生活中,在許多地方,鄰里卻變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涯的陌生人。比鄰而居,為何內心距離那麼“遠”呢?記者進行了相關調查。
小矛盾帶來大裂痕
現象直擊一:三伏天,空調“嗡嗡嗡嗡”響個不停,還伴有“滴滴答答”的水聲。8月3日晚,在北京海淀區學院南路一小區陳先生家裏,記者了解和感受到了他長期受到的空調室外機帶來的噪音困擾。為這件事,陳先生找樓上的鄰居説了好幾次,有一次幾乎吵了起來,對方説已經找人來修過了,但問題一直沒解決,陳先生對本來陌生的鄰居一肚子氣。
現象直擊二:公共綠地變成了蔬菜大棚!8月4日上午,在東城區一居民小區記者看到這樣一幕,一樓的一家住戶把樓邊的綠地圈了起來,搭起塑料棚子,種上了蔬菜。因為佔用了公共綠地,樓上的幾戶意見很大,與一樓住戶説了幾次,都沒用,他們便把意見反映到居委會,原本多年的鄰居,裂痕越來越深。
現象直擊三:房門緊挨著,但互相不認識,見了面也從不打招呼。租住在石景山區一小區的謝女士告訴記者,她來北京幾年了,剛開始自己也主動去鄰居家敲門,想認識一下,但都遭到了冷遇,後來她索性也不再搭理那些鄰居了,家裏有什麼事情她都是打電話讓朋友趕過來幫忙。
生活中,以上的現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據調查,噪聲擾民、私佔樓道綠地、爭搶車位、油煙擾民、通風排水、寵物惹事、亂扔垃圾等,成了引發鄰里矛盾的常見問題。而這些小糾紛甚至釀出人命慘劇:2007年,在貴州遵義,飼養的狗咬傷人,狗主人因不願陪傷者去注射狂犬疫苗,鄰里因此起紛爭,結果發生2死2傷的兇案;去年8月,廣州市荔灣區發生一起傷害致死案,因為宅基地使用糾紛一名男子持刀衝入鄰居陳某家中,砍死一人砍傷三人。現實中,這樣激烈衝突的案例時有發生。
裂痕凸顯不文明現狀
調查中,記者了解到,噪音擾民在一些租房客中比較普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行為時有發生。一套房子住了好幾戶,有的每天回家很晚,“叮叮噹當”,折騰多時,不能安靜下來,影響別人也置若罔聞。居委會的同志前來勸解,沒理的反而振振有辭:下班晚,沒辦法,總不能回家後不讓洗涮吧。“洗洗弄弄無可厚非,但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一下,動作要輕要快,儘量不影響鄰居休息。”居委會的同志苦口婆心地勸解。
“反正是公共空間,誰用不是用!”走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在很多社區特別是樓道寬點的,佔用公共空間等問題比較普遍。還有的住戶因為車位緊張,把車在路邊一放,你放我也放,路因此變得更加狹窄,大家出行都麻煩。“看似佔了小便宜,但到了最後大家都不方便,都麻煩,可以説是因‘小’失‘大’!”北京東城區一物業管理公司王先生説。
主動去拜訪或者打招呼不被理睬,面對冷遇,許多像謝女士一樣的外地人感覺自己被看不起。“隨著大量外來人口涌進社區,社區裏的陌生人越來越多,流動性又特別強,幾乎成了陌生人社區,他們和社區居民真正融合在一起是比較困難的。”家住北京海淀區的大學老師李彪説,但如果經常見面,打打招呼問候一下也是有禮貌、講文明的體現。
文明相處拉近鄰里
去年到北京崇外街道都市馨園社區就任居委會主任的劉燕為了讓小區鄰里相處更加和睦,去年7月小區舉辦了首屆鄰居節,今年8月9日,又舉行了首屆千家宴活動。“讓鄰居們走出來,坐在一起拉拉家常,這樣感情自然增加了,矛盾就會少一點。”在江蘇徐州雲龍區鐵橋社區,逢年過節居民們一起搟皮、包餃子、吃餃子的“餃子宴”遠近聞名,“餃子宴”成功舉辦了十多年,居民相處得非常和諧。
“自覺維護社區秩序,依法辦事,不尋釁滋事;慎養貓狗寵物,污物自清,不驚擾四鄰……”這就是山東泰安青山新村社區的《鄰里文明公約》,全社區1000多戶居民都參與到了文明鄰里關係的建設中來。
近年來,方興未艾的“鄰里節”、“百家宴”、“餃子宴”等不同形式的鄰里交往活動,為鄰里文明交往搭建了舞臺;而各地社區出臺的《居民公約》、《社區公約》、《樓幢準則》等則為鄰里間文明交往提供了規範。在一些社區,鄰里隔閡的堅冰正在融化,鄰里關係越來越融洽。
“鄰里之間相處,應學會寬容理解,互相謙讓,文明有禮,在這樣的氛圍中生活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現在北京朝陽區奧運村街道楓林綠洲社區工作的胡慶英説。
反
正
(漫畫由張譯丹繪製)
點評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遠親不如近鄰”的俗語,其實,講的就是鄰里的社會支持功能。而我國也確實存在鄰里互尊、互幫、互助的長期傳統。鄰里環境能夠為我們的居住、學習、成長、娛樂和休息給予關照和提供資源、機會和場所,能夠用價值觀、行為規範、非文字的行為舉止準則包圍和塑造我們,也能夠豐富我們的社會和個人生活。如果像文中所列舉的因不顧別人感受、貪圖小便宜等不文明行為帶來鄰居間裂痕甚至激烈衝突的,最終得不償失的還是自己。
鄰居為何那麼“遠”?近一二十年來,我國城市鄰里的關係確實在冷漠化,這一方面主要是由於社會的大規模變遷,帶來的人際關係的功利化以及人們之間交往形式的變化,鄰里已經不是人們交往的主要對象,才出現了上文所説的“陌生人社區”。另一方面,社區的制度建設愈來愈行政化,社區居民組織管理遠多於服務,居民對於鄰里共同活動的參與愈加無興趣;同時,管理上又根本不存在自治基礎上産生的社區自治法,鄰里之間的相處沒有日常的規定和規範來約束,一些不自覺的人自然就會幹些損人利己的小勾當。
遍覽國外發達國家的鄰里社區,服務、自治和規範都是社區鄰里生活的必有要素。我國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實際上已經使得社會的管理不同於以往,社區作為社會管理的基礎,如何處理鄰里之間的關係和服務居民的生活,同樣也應當與時俱進,舉辦“鄰居節”、制定“文明公約”都是不錯的嘗試,但這方面還有很多路要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