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紅色家園 > 追憶“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 >

朱光亞同志生平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4日 14:58 | 進入博物館吧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傑出的科學家,我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朱光亞同志,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朱光亞同志1924年12月25日出生於湖北宜昌,原籍湖北漢陽。1941年9月,考入重慶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物理系。1942年夏,轉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學習。在此期間,他接觸中共地下黨員,開始接受共産主義思想的影響和熏陶。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畢業留校任助教。1946年9月,進入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並從事核物理實驗研究工作,發表了《符合測量方法(I)β能譜》等多篇論文,1949年秋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他積極參加留美學生進步團體,並擔任中國留學生學生會主席,密切關注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經常組織愛國進步活動,決心早日學成報效祖國。

    1950年春,朱光亞同志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歸國前,他&&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撰寫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籲海外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回國後,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熱潮中。1950年4月,朱光亞同志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開設普通物理、光學等課程,把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中國物理學界的年輕一代。1951年5月,他撰寫出版了新中國最早介紹核武器的科普讀物《原子能和原子武器》。1952年4月,他擔任朝鮮停戰談判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秘書處英文翻譯,赴朝鮮戰場參加艱苦激烈的板門店停戰談判,經歷了戰火的考驗。

  1953年1月,全國院校調整,剛從朝鮮歸來的朱光亞同志被調往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在新組建的物理系任教授,並先後擔任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係副主任、代理系主任,為該校物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開創性貢獻。1955年初,新中國決定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同年5月,朱光亞同志調回北京大學參與組建原子能專業,籌建物理研究室(後改為技術物理系)並任副主任,擔負起為新中國培養原子能專業人才的重任。這批畢業生在較短時間裏大都成為我國核科學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1956年4月,朱光亞同志加入中國共産黨。1957年至1959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四0一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參與研究性反應堆的建設工作,並從事中子物理和反應堆物理研究,發表了《研究性重水反應堆的物理參數的測定》等學術論文。隨後,他領導自行設計、製造、安裝國內第一座輕水零功率裝置,並開展堆物理實驗工作,為掌握研究性重水堆物理實驗技術做了開創性工作,跨出了我國自行設計、建造核反應堆的第一步。

  1959年7月起,朱光亞同志先後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主管科研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核武器研製的重要工程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他參與領導並指導了核武器研製任務的分解、確定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選擇解決問題的技術途徑、設立課題並制定重要攻關課題的實施方案等重要工作。在原子彈研製的關鍵時刻,他出任中子點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參與指導了幾種不同點火中子源的研製與選擇,並指導冷試驗委員會開展點火中子綜合可靠性的檢驗方法等關鍵課題的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1962年,朱光亞同志參與起草《關於自力更生建設原子能工業情況的報告》,報告提出在兩年內進行第一顆原子彈裝置正式試驗的目標,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同時,他主持起草了《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製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和《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這是我國原子彈研製科技工作的兩份綱領性文件,對爭取在兩年內實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目標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加快我國首次核試驗的技術準備工作,他又起草了關於迅速成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並安排國家試驗各項準備工作的建議,並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逐步建立起核試驗科技隊伍和完整的核試驗技術體系。1964年至1966年,他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空投航彈、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任務。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實現了我國原子彈研製的飛躍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之一。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剛完成理論設計時,朱光亞和彭桓武同志一道,組織科技人員制定了突破氫彈原理的工作大綱。隨後,又組織科技工作者艱苦攻關,逐步完善形成了切實可行的氫彈設計方案,圓滿完成了氫彈原理試驗。1967年6月,他參與組織領導的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在我國核武器發展史上豎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朱光亞同志較早提出要在抓緊進行原子彈核航彈試驗準備工作的同時,開展地下核試驗的技術研究和準備工作。1969年9月,他參與組織指揮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我國地下核試驗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核試驗轉入地下目標,為核武器技術快速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970年6月至1982年7月,朱光亞同志擔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在繼續負責組織核武器技術研究與發展工作的同時,參與組織領導國防科技領域的重要工作。其間,組織和指導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的籌建、核燃料加工技術和核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為和平開發利用核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7月至2005年12月,朱光亞同志先後擔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他參加了改革開放以來歷次國家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研究制定工作,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總體戰略專家顧問組召集人之一。他還擔任國務院高技術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參與組織領導了國家“863計劃”制定和實施,參與指導了載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論證工作。他組織領導了新時期歷次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組織擬制了國防關鍵技術報告,並組織領導了核武器技術發展研究、軍備控制研究,對我國國防尖端技術和武器裝備建設事業的發展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海灣戰爭爆發之初,朱光亞同志立即組織對戰爭情況進行跟蹤分析,積極探索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特點、規律及發展趨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為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啟示。他在武器裝備預先研究、重大基礎研究、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指導性意見,促進了我軍武器裝備建設事業的科學發展。

  1986年6月至1996年5月,朱光亞同志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主席,1996年5月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他積極踐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戰略思想,主持修改中國科協章程,倡導並推動科協成為國家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重要力量;注重發揮各級科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廣泛團結、動員全國各民族科技工作者為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而奮鬥;堅持科協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維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強調把科協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為進一步確立科協在全黨全國工作大局中的戰略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積極推動恢復中國科協作為全國政協組成單位,並在全國政協大會發言中呼籲全社會尊重科學、維護科學尊嚴,在科學界和全社會産生強烈反響;堅持發展科學技術和普及科學知識“兩手抓”,創辦了青年學術年會和青年科學家論壇,使一批青年科學技術骨幹得以施展才華、脫穎而出。他為中國科協的改革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朱光亞同志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被選聘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年至1998年,他擔任中國工程院第一任院長、黨組書記,領導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為中國工程院的初創和發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開拓性的工作。他團結帶領中國工程院全體院士,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諮詢、建議的職能,為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殫精竭慮,貢獻了聰明才智。

  1994年3月至2003年3月,朱光亞同志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他堅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方針政策,積極促進人民政協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團結合作。在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進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鞏固和加強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大力呼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進一步尊重科學,為科技工作者宣傳科學、普及科學知識提供法律保障,使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風氣進一步得到弘揚。

  朱光亞同志是中國共産黨第九屆、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四屆、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是中國核學會第一屆、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三屆、四屆名譽理事長。他還先後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評選委員會主任。獲198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朱光亞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産主義信念和強烈的使命意識,對黨、對祖國、對人民赤膽忠心。他視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為第一需要,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絡在一起,忠誠使命,不懈奮鬥。他堅決服從黨的領導,刻苦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充滿信心。他具有很高的政策理論水平,善於從政治上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自覺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運用到領導工作和科技工作中。他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事業執著追求,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無私奉獻,與廣大科技工作者一道,培育和弘揚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

  朱光亞同志具有深厚的理論學術造詣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能。他學識淵博,思想深邃,富有遠見卓識,勇於開拓創新,善於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從全局上戰略上思考我國國防科技發展和武器裝備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他在60多年科技工作實踐中形成的一系列科技思想,是我國科技界的寶貴財富。他長期擔任我國國防科技戰線重要領導職務,善於集思廣益、科學決策。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他參與組織領導了歷次原子彈、氫彈研製和試驗,為原子彈、氫彈技術突破及武器化、小型化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參與組織領導了國防科技領域的許多重要工作,為促進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持續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十分重視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言傳身教,甘當人梯,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

  朱光亞同志具有堅強的黨性原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老一輩科學家才識與品行雙馨的傑出代表。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原則,維護大局,光明磊落,高風亮節。他謙虛謹慎,淡泊名利,生活儉樸,不計較個人得失,保持和發揚了我黨我軍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1996年,他把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00萬港元獎金,全部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獎勵基金。他無論是在教學科研一線,還是在領導崗位上,始終不改學者本色,治學嚴謹,求真務實,精益求精。他學術作風民主,善於團結同志,尊重科技工作者的首創精神,有很強的感召力,在我國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尊敬和愛戴。朱光亞同志功勳卓著、德高望重,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稱讚他有“立德立功”的優良品德。

  朱光亞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進步、追求科學的一生,是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鬥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重大損失。他的英名和功績,將永遠與“兩彈一星”事業的豐功偉績融為一體,記載在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上。他的優秀品質和崇高風範,將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使命、奮發進取,為推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事業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朱光亞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