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紅色家園 > 追憶“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4日 14:30 | 進入博物館吧 |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徐京躍、吳晶晶、吳晶)22歲時,他的心中種下了為祖國研製原子彈的夢;87歲時,他帶著圓了的夢與世長辭……這就是“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最精華的人生歷程。
65年間,他從一個有志青年成長為一位科學巨匠;65年間,他為中國從一個不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上升為和平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走了,在浩瀚高遠的宇宙中,祖國為他命名的那顆小行星,將承載著他的熱愛與奉獻,永遠散發著最耀眼的光芒,照亮後人前行的路。
騰起的蘑菇雲,昇華著他對祖國的愛
“……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我們中國要出頭的,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這些話來自1950年初,毅然從美國歸國的朱光亞聯合51名旅美留學生&&起草的《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
這封信,表達著一群海外學子對祖國的熾熱思念,更承載著一代知識分子強國富國的崇高理想。
1946年,年僅22歲的朱光亞和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等一起赴美國考察原子彈。但當時,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強烈地刺激了他,他決定留美攻讀,並順利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但是,一帆風順的科研道路沒有讓他忘記祖國,美國方面提供的優厚科研條件沒有讓他忘記初衷。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更讓他歸心似箭。
“……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當年,輾轉歸國途中,朱光亞和他的同伴們一次次慷慨激昂地念著那封信,他們要投入祖國的懷抱,用全部的知識和智慧報效國家。
“他的一生忠心報國,始終把科學技術和振興中華密切結合起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雲鶴説,“從美國回國後,他按照國家的需求,從一個崗位到另一個崗位,始終為國家的事業、為人民的事業奮鬥。”
祖國不會忘記,在一次次科研攻關的關鍵時刻,朱光亞憑藉卓越的學識出現在國家最需要他的地方。
1959年,朱光亞35歲。在蘇聯單方面撕毀合作協議並撤走在華專家的情況下,他成為我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人,新中國從此走上獨立自主發展核事業的道路。
沒有人知道,“從零開始”的事業是何等艱難;沒有人了解,“孤軍奮戰”的滋味是何等苦澀。只有朱光亞和那批頑強拼搏的科學家們知道,他們度過了多少個不分晝夜的日子,翻閱了多少份殘缺不全的資料,經歷了多少次一籌莫展的低谷。直到最後,從一份蘇聯專家報告中的“殘缺碎片”中,取得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重大突破。
多少次失敗,換得了一點點進步;多少個進步,才換得來一次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緊盯著那朵蘑菇雲在戈壁灘上騰空而起,聆聽著驚天動地的爆炸聲音,老成持重的朱光亞第一次在試驗基地舉行的慶功“宴會”喝得酩酊大醉……
領導和同事望著酒醉的朱光亞,淚水濕了眼眶。在當時科學、工業基礎薄弱的條件下,這個領頭人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更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辛勞。
僅僅過了兩年零8個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強烈的衝擊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極度簡陋的設備條件下,朱光亞等“兩彈一星”元勳們憑藉對祖國的忠誠和對事業的執著,創造了奇跡:從第一顆原子彈到安裝在導彈上的核彈頭,美國用了13年,蘇聯用了6年,中國僅用了2年;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3個月,蘇聯用了6年3個月,中國則只用了2年2個月。
在核研究領域,中國用最短的時間實現了跨越,中華民族用自身的實力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騰空而起的蘑菇雲,昇華著他對祖國的愛。